“毫末”速度再刷新:2025年迈入全无人驾驶时代

图灵汇官网

2022年对于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资本市场上,自动驾驶公司纷纷面临困境,如倒闭、裁员、合并重组和市值缩水等负面消息频现,导致投资热情逐渐冷却。在资金筹集困难、商业前景不明朗和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的情况下,押注Robotaxi和纯无人驾驶路线的企业遇到了显著的发展瓶颈。特别是Argo AI的关闭,表明整车企业正将重心转向更为务实的智能辅助驾驶(L2、L2+)技术。

资本市场的选择和整车企业的战略调整,影响了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路线。许多专注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得不转向智能辅助驾驶,以实现自我造血。围绕“跨越式”和“渐进式”路线的竞争也逐渐平息。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从高速公路扩展到城市道路,那些坚持渐进式策略的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毫末智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渐进式策略的代表,毫末智行从一开始就认定辅助驾驶是通往自动驾驶的重要途径,并发布了中国首个重感知技术路线、可大规模量产的城市NOH,以及全球首款售价10万元级别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在其他公司仍在技术路线选择和合作车企谈判时,毫末智行不仅实现了量产,还通过“重感知”的模式摆脱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实现了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全方位覆盖,形成了独特的“毫末模式”。

面对2023年的新趋势和机遇,毫末智行计划发起“四大战役”:智能驾驶装机量王者之战、MANA大模型巅峰之战、城市NOH百城大战、末端配送商业化之战。这些战役旨在将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产品迅速推向市场。

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加速淘汰赛中,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初创公司如何做到以“毫末速度”创造非凡成就?2023年1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毫末HAOMO AI DAY或许能给出答案。

01 稳居中国量产自动驾驶第一名 自动驾驶技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规模化量产。这不仅是技术是否可行的验证,也是商业化能力的体现。凭借对渐进式路线的坚持,毫末不仅率先实现量产,而且在规模上远远领先同行。在第七届毫末HAOMO AI DAY上,董事长张凯透露,截至2022年底,毫末智能驾驶用户行驶里程超过2500万公里,搭载毫末HPilot系统的车型接近20款,包括魏牌摩卡、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坦克300、坦克500、哈弗神兽、欧拉闪电猫、欧拉芭蕾猫、全新一代长城炮、魏牌蓝山等。

从2022年全年来看,毫末HPilot系统的月度搭载增速超过了200%。随着HPilot3.0版本的推出,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

自2020年发布以来,毫末HPilot系统已进行了六次OTA升级,最新的HPilot3.0版本已具备覆盖高速、泊车和城市开放道路三大场景的高阶智能驾驶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市NOH(Navigation On HPilot)功能正成为车企争相布局的亮点。然而,真正实现量产的屈指可数。原因在于城市道路的复杂性对智能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大规模上车的经济可行性。毫末HPilot3.0正是这一领域的先锋,率先搭载于全新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据张凯透露,毫末NOH软件已达到交付状态,这是中国首个可大规模量产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产品。

此外,毫末智行还是中国首个自研AEB算法落地海内外的公司,并且是首个出海欧洲、澳洲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毫末自研的AEB算法助力魏牌、欧拉、坦克四款车型获得了E-NCAP和ANCAP五星安全认证。目前已有300台搭载毫末HPilot的摩卡出口至欧洲,展示了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硬实力。

在末端配送领域,毫末智行已完成初步商业闭环,交付超过1000台小魔驼2.0,配送订单已突破13万。2022年推出的首款面向商用市场的10万元级别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极大地加速了该领域商用化进程。

02 数据驱动,冲刺自动驾驶3.0时代 产品的强大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毫末始终关注全球最前沿AI技术的应用。对于毫末而言,所有能够降低成本、加快自动驾驶迭代的技术和方式都是其探索的核心。结合自动驾驶近十年的发展历程,CEO顾维灏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三个阶段:硬件驱动的1.0时代、软件驱动的2.0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数据驱动的3.0时代。

从硬件驱动到软件驱动,自动驾驶技术在规模、感知、认知和模式上均有提升,车辆成本大幅下降,测试里程规模升至上千万公里,但在认知方向上仍以人工规则为主。数据驱动的3.0时代,真正实现了数据自我训练,使用亿级参数的大模型和大数据。

毫末坚信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最大驱动力,为此提出了“数据智能是毫末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从成立之初,毫末就在为自动驾驶3.0时代做准备,感知、认知和模式建设均按照数据驱动方式进行。2021年底,毫末发布了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这是其自动驾驶软件能力迭代的基础。

一年时间里,毫末的MANA数据智能体系完成了数据闭环,学习时长达到42万小时,相当于人类驾驶5.5万年。MANA数据智能体系也在持续升级。在第七届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发布了中国最大的智算中心——雪湖·绿洲(MANA OASIS),标志着毫末正式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时代。

雪湖·绿洲超算中心每秒浮点运算可达67亿亿次,存储带宽每秒2T,通信带宽每秒800G。这种计算、存储和通信的配置是为了让GPU不再等待数据,从而加速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在智算中心的加持下,毫末MANA五大模型全面升级,提升了毫末在感知和认知层面的技术能力。

其中,视觉自监督大模型使毫末成为中国首个实现4D clip自动标注的公司,人工标注成本降低了98%;多模态互监督大模型能够完成通用障碍物的识别;3D重建大模型有助于数据生成,用更低的成本解决数据分布问题,提升感知效果;动态环境大模型进一步使用重感知技术,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人驾自监督认知大模型使毫末的驾驶策略更加拟人化,提升了在复杂场景中的通过率。

“在五大模型的助力下,MANA最新的车端感知架构,从过去分散的多个下游任务集成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端到端的架构,包括通用障碍物识别、局部路网、行为预测等任务,毫末车端感知架构实现了跨代升级。”顾维灏表示。

这意味着毫末的感知能力更强,产品力更强,加速向全无人驾驶迈进。

03 毫末打响2023四大战役 通过数据智能,利用成本和规模优势,毫末不仅实现了产品快速落地市场,还将再次刷新毫末速度。“过去三年是毫末穿越创业生死线的关键期,但三年只是创业漫长旅程的开端。”在张凯看来,2023年智能驾驶的下半场将进入加速洗牌期,高阶辅助驾驶的技术投入和商业应用大规模落地。

基于这一判断,张凯从行业、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对2023年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做出了十大预测。

行业层面:特斯拉、毫末智行等渐进式自动驾驶企业,正在通过规模量产和高阶辅助驾驶场景落地实现数据闭环,2023年自动驾驶将全面进入3.0时代;高级别智能驾驶将成为中端车型标配;全新一代芯片、传感器进入市场,自动驾驶生态呈现更丰富的多样性。

技术层面:大模型在数据合成和知识提取等方面的能力将助力自动驾驶迭代速度实现量级提升;自动驾驶系统比拼将由功能竞争转变为通勤效率竞争;超算中心将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标配。

产品层面: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进入重感知阶段,大规模量产交付拉开序幕;智能驾驶的用户体验将从尝鲜转变为用户依赖;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整体成本降至10万元,将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

人才领域:张凯认为,AI自动驾驶领域的人才竞争将在2023年持续。

正如顾维灏所说,“最基础、最本质的竞争其实是认识和理念的竞争”。对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奠定了毫末领跑行业的基础。

面对2023年的新趋势和机遇,毫末正式打响“2023年四大战役”。

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驾驶装机量王者之战”,毫末将完成多平台、数十款车型、数十个项目的异步并行开发,通过智能驾驶流程化开发和标准化交付,进一步推进未来搭载毫末辅助驾驶产品的乘用车达百万量级的目标。

其次是“MANA大模型巅峰之战”,毫末将在智算中心的助推下,将大模型的应用落地进行到底。

第三场战役是“城市NOH百城大战”。2023年将成为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竞争激烈的一年,毫末将推动城市NOH有序落地,预计2024年上半年达到国内100个城市,引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落地。

第四场战役是“末端配送商业化之战”,毫末将继续坚持5S合作服务模式,助力合作伙伴快速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落地,加速无人配送行业应用进程。

随着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以及消费者购买意愿不断提高,毫末对未来三年立下了更具野心的目标:到2025年,更大规模全场景的NOH将更快落地,全面迈入全无人驾驶时代。

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自动驾驶领域,毫末一直是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正如张凯和顾维灏在毫末智行三周年内部信中总结的那样,对自动驾驶第一性原理的坚守、对AI技术的极致追求、对量产落地的高速推进、对降本增效的不懈探索,是毫末做得最正确的事情。这也铸就了今天的“不一样的毫末”,建立了毫末不可撼动的护城河。

随着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不断刷新的毫末速度也将带动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