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饭局上,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无人驾驶公司都在转向高阶辅助驾驶,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的崩塌吗?”这个问题让我深思。
2016年,谷歌的AlphaGo击败了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整个科技界为之振奋。那时,人们开始畅想无人驾驶的可能性。同年,许多无人驾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和AutoX。然而,2018年,行业遭遇了首次寒冬,很多公司被迫转型,有的转向封闭场景,有的转向低速场景,有的则转向辅助驾驶。
尽管如此,坚持Robotaxi路线的公司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愈发壮大。例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和AutoX的估值都超过了20亿美元。相比之下,那些转型的公司估值普遍低于10亿美元,且未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预期。
2022年初,无人驾驶行业再次陷入寒冬,许多公司开始转向高阶辅助驾驶市场。理由是寒冬下,谁能生存下来,谁就有机会在未来见证无人驾驶的落地。他们认为,无人驾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而高阶辅助驾驶则更具可行性。
无人驾驶公司估值高的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无人配送、无人公交和无人货运等都是无人驾驶公司潜在的市场。投资人的估值模型显示,如果无人驾驶公司能够投放1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基本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据估算,未来中国市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带来约15亿元的真实收入。
为什么这么多公司急于转向高阶辅助驾驶?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资本驱动,二是业务落地的需求。无人驾驶公司擅长数据闭环和智能数据挖掘,这使它们在高阶辅助驾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辅助驾驶公司通常更擅长硬件制造和基础辅助驾驶功能。
尽管无人驾驶公司具备技术优势,但与主机厂合作仍面临挑战。对于主机厂而言,它们更倾向于选择基础辅助驾驶而非高阶辅助驾驶,因为后者不仅成本高,而且对销售的影响尚不明确。此外,主机厂担心高阶辅助驾驶的数据会被竞争对手利用。
因此,尽管高阶辅助驾驶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短期内可能会陷入困境。对于无人驾驶公司和辅助驾驶公司而言,如何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仍是未知数。主机厂目前采取观望态度,等待市场进一步成熟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