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十条”政策的出台,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需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相关的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以及APP查询渠道也将同步停止服务。
行程卡的下线引发了公众对于之前存储在系统中的用户数据如何处理的关注。对此,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于12月12日晚相继表示,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在“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作为一项支持疫情防控的技术手段,“通信行程卡”由工信部联合三大运营商共同开发,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记录用户的行程信息。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26日,行程卡的查询次数已超过556亿次。
行程卡在疫情期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例如,2021年1月8日20时30分起,行程卡不再对包含中高风险区域的城市名称标记为红色,而是改为在城市名称后添加星号(*),表示该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地区。2022年6月29日,行程卡取消了星号标记,并在7月8日凌晨将查询结果的时间范围从14天调整为7天。
行程卡的下线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码未来命运的关注。健康码是一种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的二维码,广泛应用于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同地区的健康码形式和功能各有差异,有的甚至被整合到了就医服务、公共交通等领域。
11月9日发布的《“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平台的全面联通。每个居民都将拥有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然而,有媒体报道指出,所谓的电子健康码并非用于防疫,而是源于2012年的“居民健康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2021年1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避免将用于疫情防控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用途。
深圳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认为,健康码在未来应主要用于卫生健康领域,如就医时使用健康码代替医保卡,或进行扫码挂号、付费等。此外,健康码的应用场景应是非强制性的,为民众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结束,目前使用的健康码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辅助疫情的一些工具,如行程卡和健康码等,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应依法删除所收集的个人敏感信息,如行踪轨迹等。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网络与数据法学研究部主任王春晖认为,行程卡和健康码的使命已经结束,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已经不再必要,应当依法全部删除。他表示,这些数据保存下来没有任何必要,当初批准收集的部门应主动删除这些信息。
本文综合了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第一财经和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