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不仅为平台提供了优化服务和精准营销的动力,但也因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备受争议。这种行为利用消费者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和服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为此,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专项整治文件,针对包括“大数据杀熟”在内的算法滥用问题展开治理,标志着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化管理进入新阶段。
大数据技术虽然提升了购物体验,但也引发了深刻的信任危机。今年初,“飞猪被曝3人买同趟航班价格不同”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根据网友的爆料,他们预订的2月7日从河南郑州飞往广东珠海的航班CZ6489,通过不同手机和账号查询,价格各不相同:400元、481元和1330元。
此外,一位消费者在使用金山办公软件WPS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发现自己的升级费用比同事更高,每次都需要额外付费才能获得新功能。这种“套娃式收费”让消费者感到不满,担心未来每增加一个新功能都要再次付费。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联合调查显示,近40%的消费者经历过“大数据杀熟”,例如“多次浏览后价格上涨”和“熟客比生客付出更高价格”。
在实际体验中,平台虽然让消费者觉得有许多选择和优惠,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受到了算法的限制。例如,对某外卖平台上的糖烤板栗米麻薯进行购买体验时,结算价格出现了4元至22元的波动,价格差异超过了售价的80%。而在另一项对苏泊尔电热水壶的调查中,结算价格从49元到79元不等,价格差异接近售价的40%。在线民宿平台的价格差异也达到了8%。
目前,“大数据杀熟”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算法“黑箱”问题、成本收益不对等、监管滞后以及标准不一等。算法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障碍。平台常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算法规则,使消费者难以证明价格差异是由“杀熟”导致的。
法律界已经开始关注“大数据杀熟”引发的纠纷。一起判例中,北京一名消费者发现他购买的打车服务比新用户贵10%以上,法院判定平台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公平交易原则,并判决其退还差价并支付赔偿金。
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对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等问题进行了治理规范。然而,由于行业缺乏统一的算法合规审计标准,监管落地仍然困难重重。
11月24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诱导沉迷、操纵榜单、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通知》还要求企业深入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的安全能力。
此次《通知》的具体内容包括:
此次专项行动将持续至2025年2月14日,要求企业立即整改简单问题,对于复杂问题明确整改举措和期限。同时,各地网信部门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相关部门联动,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此次通知后,行业将有一轮具体行动,仅靠平台自查不可行,第三方机构和成熟统一的评估标准可能在此次指导文件发布后逐步完善。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政府侧配备相关人才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