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并要求企业进行自查整改,以提升算法的安全性。
11月20日,农夫山泉创始人兼董事长钟曾公开批评今日头条和抖音,指责这些平台利用算法进行不公平竞争,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他表示,大数据算法应该公开透明,让消费者知情。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数字化时代,电商和在线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正在影响众多用户。消费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上搜索时,价格却因人而异,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多位专家指出,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剥削。算法的透明与公正,成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
早在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大数据杀熟”案件,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第一案”。原告胡女士起诉携程公司,指控其采集非必要个人信息并实施“大数据杀熟”。最终,法院支持了她的诉求。此案的代理律师朱晓阳分析了案件的意义,指出携程在《隐私政策》中收集大量无关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定价,这种行为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此外,该案件明确了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使用方面的告知义务,怠于履行可能导致欺诈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进行了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企业在消费者初步证明个人信息受损后,需证明自身行为不存在过错。这一变化使得消费者在诉讼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淑勤建议,消费者应“固定”证据,包括截图或录屏显示价格差异,保存交易记录和支付凭证。此外,消费者应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举报商户的不公平价格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在使用各类APP时,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过多个人信息。例如,扫码点餐时,系统常要求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并提交个人信息,看似换取优惠,实则增加了被“杀熟”的风险。邓梓珊建议,消费者在提交个人信息前应仔细阅读条款,了解数据如何被收集和使用。商家超出必要范围收集信息时,消费者应停止提供信息,并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投诉。
AI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杀熟行为更加隐蔽和广泛。携程和同程旅行在财报中表示,AI驱动的内容产品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但这也意味着数据收集更广泛且处理更隐秘。AI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企业利用个人信息实施差异化定价的能力,若缺乏适当监管,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尽管已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投诉渠道,但科技型经营者仍有可能滥用消费者信息,获取不当利润。因此,消费者需保持警惕,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