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大数据杀熟”故态复萌,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平衡算法优势

图灵汇官网

近日,一位网友在某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购票经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位网友用三个账号分别购买同一航班的同一舱位机票,却发现价格各不相同,最大差价竟达到900多元。对此,该平台回应称,可能是代理商的价格投放出现错误或某些账号领取了大额优惠券所致。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2024年春运临近,出行旅游需求激增,人们对网络平台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更加关注。(北京青年报)

尽管“大数据”产业仍然年轻,但“大数据杀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几年前,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曾引发全网热议,一些大平台因舆论压力承诺整改。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现象似乎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针对“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例如,《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用户的消费记录和偏好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从而侵犯消费者权益。此外,一些地方立法也进一步强调,不得通过数据分析对交易条件相同的用户实施差别对待。不过,这些规定较为笼统,未能对平台的数据运用产生强有力的约束。

从近期曝出的几起案例可以看出,大型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并不罕见。无论是预订机票还是酒店,都有类似情况发生,这无疑是故伎重演。早前已有专业机构总结了“大数据杀熟”的常见手法,包括向新老用户展示不同的折扣信息、浏览次数越多价格越高、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更高、默认勾选之前购买过的商品、不消费时赠送优惠券但消费时却无法使用等。

尽管立法方面不断努力,但近年来因“大数据杀熟”被处罚的企业案例依然寥寥无几。这主要归因于此类行为界定难和取证难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消费者零散的“测试”和“比较”,而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更为高效的一键甄别和便捷的维权渠道。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平衡企业的算法优势,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