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的董幼鸿主任通过对上海数字治理的长期调研,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例如,在治理群租房问题上,浦东新区采用了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过去,群租房的识别主要依赖人工上门核查,效率较低。后来,通过监测水电气用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哪些住户可能存在群租现象,这种方法的准确率约为70%。而现在,通过整合外卖数据、水电气使用情况以及居民举报信息,准确率大幅提升至95%,实现了更为精准的管理。
今年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第三年,各区在这一领域的实践越来越积极。最近,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举办了一场关于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吸引了众多基层部门参加。他们积极学习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优化城市管理,并开展了多项创新实践。
上海中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张超奇副总经理在培训期间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疫情期间,社区科技防疫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但各街镇并未盲目投入。一些街镇提出了创新方案,将现有的门禁系统与大数据中心连接起来,使居民在进入小区时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同时完成健康码和疫苗接种信息的核验。这种做法已经在某些地区得以实施。
与此同时,各区在数据使用方面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青浦区的“幸福云”智慧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将区域内的人口、房屋、土地等信息集中存储,并进行清洗和分类处理,建立了超过500种细化的数据标签。这样,当需要向特定群体发布通知或组织活动时,“幸福云”就能根据标签进行精确推送。
闵行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吴畯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随着基层部门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对数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闵行区大数据中心负责管理和加工全区公共数据,为区政府下属53个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他透露,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新的数据请求,平均每三天就需要交付一套新的数据模块。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各街镇的需求最为迫切。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获取各企业用工、缴税、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以便评估企业贡献度并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吴畯的工作包括将大量原始数据标准化,并通过算法生成所需的数据模型。自2020年以来,闵行区大数据中心已满足了近2000次跨部门数据调用需求,并为各部门定制了超过700套数据模型。他深感数据的价值,因为只有真正“有用”的数据才会被广泛使用。
数据的汇聚带来了显著的效能提升。某街道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早在2019年就开始尝试将街道内各方面的数据和执法力量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例如,当绿化养护单位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上发现坑洞时,会立即拍照上传至手机应用程序“城管通”。在该平台的支持下,城管、市容、道路管理、公安等多个部门协同工作,迅速判断并处理了更大的安全隐患,仅用不到50小时就完成了处置任务。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单一部门处理问题效率低下的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的陈斐斐副处长表示,通过大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希望突破土地、人口和劳动力等方面的限制,并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保障城市的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例如,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每年的税收超过10亿元;上海各大医院每年接待的门诊患者数量达到2.6亿人次,居全国首位;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在地下安全出行;黄浦区的虚拟电厂则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发电厂。这些都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果。
据记者了解到,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但如果不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沉淀和挖掘,则只能被视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而非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陈斐斐指出,下一步,上海将致力于突破数据要素的瓶颈,重点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闵行区正在通过全面提升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应用,实现政务数据、视频图像、物联网感知、地理信息、社会行业等全区域数据的整合、治理和应用,逐步完善大数据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