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随便搜好物了,大数据比我妈管得都宽

图灵汇官网

网上购物确实非常便捷。自从有了网购,我已经两年多没有真正逛过街了。比起在商场里跑断腿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购物简直太轻松了。只需要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就可以完成购物。不仅省力,还可以方便地比较价格,并查看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这比带着十个闺蜜逛街还要高效。

然而,最近我却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上周,群里有人分享了一张搞笑图片。大致内容是宣传各种所谓的祖传秘方,声称可以包治百病、返老还童,无所不能。当时有一位好奇心旺盛的朋友真的去某电商平台搜索了一下,结果群里瞬间刷屏:“你完了”。随后,群里有人解释说,一旦你搜索过祖传秘方,该平台就会不断向你推荐这类商品。很快,其他应用也开始推送类似的内容,甚至网页上的弹窗广告也是如此。

这时,群里又有一位朋友现身说法,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说,各大购物应用会不断给他发送各种吸引人的优惠券,最终你可能会忍不住下单购买。不过,我们追问这位朋友具体买了什么,他始终不肯透露。

这让我意识到,大数据已经玩得很溜了。你可能见过那些特别热情的线下推销员,你稍微多看一眼围巾,她就会向你介绍店里的所有围巾。虽然已经够烦人了,但我通常会选择避开。然而,如果大数据实体化成为一位推销员,那将更加可怕。你多看了一眼围巾,它会把整条街上所有的店铺都变成围巾店。无论你往左走还是右走,到处都是围巾店。如果你还不死心,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现袜子店、帽子店、手套店等各种店铺。直到你满身燥热,才肯罢休。

我曾有一个朋友吐槽,说他之前给妻子买过叶酸和验孕棒,但后来没怀孕。半年后,他的手机开始推送各种奶粉和尿布广告。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我随口提到拔罐对身体有好处。之后,我发现某电商平台的首页和推荐页面上出现了拔罐相关的产品。没过多久,我的电脑上也开始弹出大量拔罐器材的广告。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我没有在购物应用中搜索过这些产品,只是在聊天时随口提了一句。 第二,我的手机和电脑没有共享数据,只是连接到了同一个Wi-Fi。

当时,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仿佛自己被24小时监控。手机不再只是手机,更像是一个窃听器。它们不但监听我的谈话,还试图告诉我,它们知道我想要什么,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我下单付款。

因此,我现在都不敢在购物应用上随意搜索商品,生怕大数据误解了我的意图。

最近,汪小菲和大S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涉及的床垫更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内心深处有个声音怂恿我,这么贵的床垫,即使买不起,至少也应该搜一下,看看有什么特别之处。难道穷人就不能开开眼界吗?

然而,理智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可行的。搜索昂贵的商品虽然一时爽快,但事后可能会带来无穷的麻烦。所有的购物网站对价格都非常敏感。我担心如果我搜索过价值200万元的床垫,它很快就会推荐我购买价值100万元的手袋或十几万元的衣服。

鲁豫曾在脱口秀节目中提到,她不敢搜索3.9元一双的拖鞋,怕以后总是收到类似的推荐。虽然这些昂贵的商品我不大会购买,但最担心的是,网站会悄悄地把所有推荐的商品价格整体提升几十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不是AI,有时还以为物价飞涨。

你有没有发现,购物网站推荐给你的价格总是你觉得合适的?有人认为大数据是根据你购买商品的价格来确定推荐价格的,也有人认为是根据你搜索商品的价格来决定的,还有人认为是根据你的银行存款余额来推荐的。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我曾经在群里做过一个实验,同样搜索电饭煲,不同的人搜出来的价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搜出几十元的,有的人搜出几百元,还有人搜出上千元。我自己则在一堆上百元的电饭煲中夹杂着几款几千元的。糟糕,大数据已经发现了,我是一个既理智又偶尔冲动的消费者。

同时,我还发现大数据的记忆非常好,而且很狡猾。我发现同一个商品,在不同的人手机里看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最夸张的例子是一位网友看到一件毛衣,在妈妈手机里显示519元,而在她自己的手机里显示1808元。这说明大数据对消费者的价格感知玩得非常熟练。

老年人买衣服通常舍不得花太多钱,儿女给父母买衣服时则不太在意价格,越贵越好。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税”。平台先替你收了这笔钱,你孝顺父母,父母收到礼物也很开心,平台和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所谓的“三赢”。

尽管我知道网购存在陷阱,但依然离不开它。即使知道自己被大数据影响,也没有别的办法。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总是挑战我的底线。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随意搜索,以免被误解。

如果你和我一样,搜索时心存顾虑,那么说明在这个大数据主导的时代,我们已经被反向调教了。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