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再现大规模自购潮,历史大数据告诉你“底”在何方

图灵汇官网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部门纷纷启动自购计划,据统计,已有超过20家机构自购旗下产品,金额从几百万到上亿不等。这是年内第三次机构大规模自购潮。

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尽管基金公司积极自购,但A股市场仍出现了回调,今日沪指下跌超过30点。这引发了人们对基金公司自购行为与股市走势之间关联性的思考。究竟跟随基金公司的操作是否能提高投资胜算?

我们来回顾历史上基金公司的几次自购潮。首先,将基金公司的自购视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行为有些牵强。公募基金作为独立机构,其投资策略各有差异,不太可能出现统一的交易行为。因此,这类自购更多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基金公司通常会表示,自购是因为他们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基金公司自购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市场已经处于较低位置,此时需要增强市场信心,专业机构投资者应站出来发挥作用。那么,跟随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真的能提升胜算呢?让我们回顾过去十年的情况。

近期的自购潮已是今年的第三次。第一次发生在1月,包括易方达、富国、中欧、嘉实、南方等基金公司都宣布自购,其中中欧一姐葛兰更是自购了200万元。然而,1月份的自购潮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沪指从3500点跌至2863点,一季度主动权益产品几乎全行业亏损。

第二次自购潮出现在3月,当时大盘经历了一轮急跌,随后睿远、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加入自购行列。这次自购潮短期内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市场底的到来却推迟了一个月。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基金公司的自购潮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案例。例如,2010年2月至3月的自购潮并没有阻止市场进一步下跌,2011年4月的自购潮则是在相对高位买入。2015年7月至8月的自购潮虽然短期内稳定了市场,但从长期来看,买入时机并不理想。2018年12月的自购潮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自购潮之一,因为随后市场迎来了显著的上涨。2020年2月的自购潮同样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金公司的自购潮并不能保证市场底随之出现,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跟随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也不一定能保证盈利。在弱势市场环境下,自购潮有助于短期内稳定市场信心,但从长远来看,市场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等。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zhi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