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当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态度?复旦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数据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多家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此次调查通过分层抽样在新浪微博上选取了4556名1990年至2005年间出生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他们在2009年至2021年间发布的大量微博数据,通过监督型机器学习(SVM)技术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对这些样本用户在奋斗、收入、就业、婚恋、生育、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形成了最终报告。
调查显示,尽管青年人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依然保持着积极和渴望的态度,但他们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恋爱意愿。他们倾向于大胆地谈恋爱,但在结婚方面则显得更为谨慎。结婚与否更多取决于个人对亲密关系和美好情感的需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生产或繁育后代。
近年来,中国青年的结婚意愿似乎一直较低。然而,研究发现,恋爱和结婚依然是年轻人非常重视的事情。数据显示,有29.32%的青年表达了对恋爱的美好向往,仅有1.56%的人表示不愿意恋爱。同时,12.6%的青年表达了对婚姻的积极愿望,而明确表示不愿意结婚的只占2.7%,另有2.2%的人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其余82.5%的人没有明确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恋爱的年轻人与愿意结婚的年轻人之间的比例差异较大,反映出青年人婚恋心态的矛盾性:他们渴望美好的爱情,但对步入婚姻却显得更加谨慎。
研究认为,这一代青年成长在一个家庭主义逐渐衰退、个体主义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因此,他们结婚的主要动机不再是传统的经济生产或繁育后代,而是出于对亲密关系和美好情感的需求。在不愿意结婚的理由中,有半数涉及对亲密关系的担忧,如“原生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伤害”、“对异性或亲密关系失望”。
此外,高昂的房价和“结婚必买房”的传统观念也给青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买不起房”和“个人财产无法保障”成为不愿结婚的主要原因。
最后,“90后”和“00后”对婚姻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婚姻是个体化的选择,而非普遍的人生经历。因此,当长辈们频繁催婚或安排相亲时,青年往往会表现出对婚姻的负面态度。
报告还指出,青年网民群体的生育意愿整体较为消极。持消极生育意愿的人数大约是持积极生育意愿人数的四倍。
在所有样本青年中,只有7.6%的人对生育持积极态度,希望生育子女;相反,有29.4%的人强烈抵制生育,明确表示未来不想生育。
青年网民消极的生育观背后,反映了他们对生育的某些具体认知。数据显示,“繁衍并非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生育加剧家庭分工不平等”、“健康损伤等身体代价”、“养育孩子会影响自我实现”是反对生育的主要理由。相比之下,经济成本和教育责任并不是他们回避生育的主要原因。对生育核心功能的消解、对女性权利的强调以及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意识的提升构成了消极生育观的三大主要基调。
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的生育意愿更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青年,东北地区的青年生育意愿相对较高,有更多的“愿意生育”的青年和较少的“不愿生育”的青年;“00后”比“90后”生育意愿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