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知 |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全国助残日视角下的残疾人服务生态洞察

图灵汇官网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中国的全国助残日,这个日子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也是观察残疾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到了2025年的助残日,残疾人服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保障模式转向科技赋能和多元融合的新阶段。在政策的支持下,残疾人照护服务、辅助器具产业以及就业创业支持体系都在快速发展,形成了“需求引领创新,科技重塑生态”的新格局。

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8500万残疾人,加上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这催生了一个超过万亿元规模的辅助器具市场。而在某些地区,残疾人的就业率已经超过了60%,显示出巨大的产业潜力和社会价值。

在辅助器具领域,科技的进步正在改变行业的面貌。长久以来,高端市场一直由进口品牌主导。但近年来,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国产辅助器具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了产业升级。在2024年的福祉博览会上,国产假肢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性能却相当出色。此外,像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外骨骼这样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落地应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AI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帮助许多下肢残疾人士实现了正常行走,而智能导盲犬在杭州亚残运会上的应用,则标志着国产辅助器具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重要突破。

与此同时,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深圳、北京等地设立了“无障碍孵化空间”,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一些国产助听器品牌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和降噪技术,在高端市场占据了更多份额。科技部也将残疾人康复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近五年来支持了超过300个课题,推动国产辅助器具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自主创新转变。尽管如此,挑战依然存在,如高端助听器市场仍由少数国际品牌主导,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品牌的知名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根据天眼查的专业版数据,截至现在,中国仍有超过1.7万家处于运营状态的残疾人辅助器具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和河北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在残疾人照护服务方面,服务内容正在从单一的生活照顾扩展到涵盖康复、就业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支持。统计显示,中国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适配率约为62.9%,但各地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广西通过“阳光助残基地”和“美丽工坊”项目,让一万名残疾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月收入增加了上千元;重庆的“微笑集市”则利用文创资源,帮助残疾人通过传统手工艺实现灵活就业,这种模式既传承了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天眼查的专业版数据还显示,中国现存的残疾人照护相关企业超过8900家。其中,广东、四川、湖南、河北的企业数量名列前茅,分别超过了1300家、1100家、1100家和1000家。

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例如,浙江宁波试点了“家庭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踪居家康复数据;四川建立了全省范围内的残疾人就业数据平台,打通了人社和税务系统的壁垒,实现了岗位的精准推荐。

在政策层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鼓励发展手工制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北京和上海通过东西部协作,将辅助性就业机构引入对口支援地区,形成了跨区域的合作模式。不过,农村地区的服务覆盖情况还有待改善,部分县区的残疾人家庭年收入仅有一万元左右,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的就业人数达到了914.4万,新增就业人数为51.2万,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显著。四川推出了“分区分类”的就业模式,成都的“助残联盟”与2785家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提高了就业匹配效率。广东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盲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免费的工作空间和技能培训。科技公司也成为了新的就业渠道,像AI标注和云端审核这样的岗位吸引了许多听力障碍者,天津的一个基地里,残疾人员工每天能处理2000单数据审核任务,工作效率与普通员工相当。

社会协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发起的“微光计划”,联合了中国首位冬残奥会金牌得主、轮椅冰壶运动员王蒙,通过公益IP推广残疾人产品。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残疾人就业正从单纯的政策支持转向多元化的赋能模式,但仍需解决企业用工成本高、岗位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作为一家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能够利用其海量的商业数据,快速获取和分析残疾人照护等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除此之外,天眼查还提供了包括风险洞察、商业履历、司法案件、深度风险和财产线索在内的多维度信息,帮助用户全面掌握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预警。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天眼查研究院指出,全国助残日的背后,反映了残疾人产业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辅助器具国产化、照护服务多元化以及就业社会化这三个方向,体现了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社会协同的共同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消除城乡差距、激发市场活力,将是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关键所在。(赵华)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