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即2025年的世界地球日,央视网推出《装甲山河,碳路中国》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聚焦华为数字能源与中国主要发电央企的合作,报道了多个重点光伏项目,揭示了华为数字能源与“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集团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背后的核心技术,全面展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案例。
首集纪录片名为《装甲山河》,重点展示了中国光伏产业如何通过铺设光伏板,守护我国能源安全。影片镜头对准雪域高原、海洋和荒漠三大极具挑战的区域,展现了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大规模光伏板的铺设,使一座座新能源电站得以建立,从而改善地方经济与民生,推动光伏发电逐步成为主流能源。
在西藏山南,年均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年太阳光辐射量超过8000MJ/㎡,但这里的高海拔和极端气候条件也给清洁能源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年均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当地居民对电力的需求却很高。然而,高海拔导致的空气稀薄问题,不仅让施工人员面临高原反应,也让光伏设备难以正常运行。例如,逆变器在稀薄空气中可能无法有效散热,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西藏的弱电网环境也对设备的并网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得益于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华为逆变器经过多次测试和验证,在海拔5100米以上的极端条件下仍能长期稳定运行。结合创新的支架安装和流水线作业方式,团队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和二期均已顺利投产,24.5万块光伏板分布在雪山脚下,预计年发电量达2.45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4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这片光伏电站不仅是新能源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纪录片还讲述了山东东营的海上光伏项目。作为中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所在地,东营成为探索“海洋+光伏”模式的理想场所。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源工作者在离岸8公里的海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面对风荷载、波浪、浮冰以及盐雾腐蚀等复杂情况,国家能源集团引入了IP66防护等级的华为逆变器,确保设备能够在恶劣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同时,项目采用了全球领先的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装机技术,让光伏系统成功在海上扎根。截至2024年11月,首批光伏发电单元已成功并网,预计项目完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相当于267万居民的年度用电需求,显著节约了煤炭资源。
最后,影片聚焦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这里是验证“光伏+治沙”模式的理想地点。库布其沙漠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然而,极端的温差、频繁的沙尘暴和干燥的气候给光伏设备的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三峡集团通过采用华为的组串式逆变器,实现了IP66级别的防尘防水保护,确保设备能在零下30℃到零上60℃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只需通过后台或手机APP即可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截至目前,库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已实现首批并网发电。预计到2027年,整个项目将实现全容量并网,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的方式向京津冀输送电力,推动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将昔日的荒漠变成充满活力的能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