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面貌,而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兴起预示着人机融合与共生新时代的来临。为此,腾讯研究院携手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青腾、香港科技园公司等机构,共同举办“AI时代的人机关系展望”论坛,这也是“人工智能+社会发展系列高端研讨会”的第二篇章。此次研讨会聚焦具身智能与人机关系的演进,从技术趋势、产业应用、社会治理和具体场景的角度深入探讨。
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具身智能被认为是通往高级人工智能(AGI)的关键路径。他预见,在未来,机器人将不仅作为生产工具,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还将在情感陪伴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探讨人机关系时,需要清晰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走向及其能力边界,同时探索在城市空间、社会服务与治理方面的创新挑战与解决方案。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人机友好空间探索》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具身智能等新兴科技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双向兼容性。该报告由腾讯研究院、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腾讯基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帝都绘、机器人大讲堂等机构联合完成,着重分析如何构建包容人、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城市环境体系,并以深圳前海大铲湾的腾讯总部园区为案例,探索实际应用场景。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张翼在报告发布时强调,随着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技术步入城市空间,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报告旨在探讨构建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的城市空间设计与建设方案,以实现人机友好、环境友好、系统友好的目标。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在演讲中深入阐述了具身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潜力,指出具身智能强调虚实一体的沉浸体验及实体交互的重要性。他强调,具身智能的未来与传感器技术、计算能力、物理数字场景构建紧密相连,其与大模型的结合将推动AI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化应用。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博士分享了实验室基于“层次化”控制研发智能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层次化”控制包括本体、环境和任务三个层面,这一策略能够促进知识的持续更新和积累,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张正友博士还展示了实验室自研的五指手、机械臂和移动底盘的集成应用,以及感知大模型和规划大模型的融合,使机器人具备了自由对话和任务执行的能力。
张巍先生在研讨中指出,大模型的兴起正在重塑机器人研发的模式,从聚焦特定场景的深度优化转变为基于通用模型的场景适应性调整,这为机器人实现更强的泛化能力提供了可能。具身智能本质上是多模态AI的体现,预示着未来人机交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在城市场景下以人为本的城市未来”圆桌论坛上,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徐迎庆、清华大学无障碍研究院院长邵磊、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胡延平等专家围绕人机关系的安排、安全隐私问题、人机工程学与交互、通用无障碍视角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在研讨会上强调,通过科技手段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AI技术在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中的应用,是践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重要举措。他表示,科技的力量在于打破障碍,为社会成员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AI时代下的人机关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深入探讨与实践,我们共同展望了人机共生的美好未来,强调了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人机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技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