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趋势背后蕴含着多维度的驱动因素。新冠疫情、劳动力短缺与人口老龄化的叠加效应,以及制造业升级的需求,共同推动了机器人应用的广泛接纳。政策层面的倾斜,特别是去年底以来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明确表示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旨在使其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中高端水平的飞跃。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机遇。据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同比增长44.9%,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六年保持增长态势,且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市场预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和2025年分别突破58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
回顾历史,中国机器人产业曾面临外资巨头的垄断局面,国产化进程缓慢。然而,自2020年起,国产机器人开始加速追赶,如今中国已坐拥全球机器人市场龙头地位,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二线品牌整合,市场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
面对制造业复苏与工业自动化需求的提升,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加快。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全面复苏,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锂电、光伏等高增长下游领域的产能扩张,以及海外供应链因疫情受阻的背景下,国产机器人得以迅速渗透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中占比近43%,销量增长显著。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总价值约为33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610.9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高的市场,占据近43%的份额,且近年来销量增速迅猛。未来,随着制造业转型的深化,对机器人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市场也将迎来12.5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机遇。
在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愈发凸显,这不仅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也对机器人质量、创新性、智能化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市场充满挑战,但在汽车、电气、食品饮料、医疗等多个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持续扩大,展现出无限可能性。
机器人行业的崛起不仅代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更是全球化供应链重塑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随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激增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机器人行业正步入快速发展期,其未来的增长潜力与市场机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