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汇集了108家企业带来的513件创新机器人产品,其中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熊猫机器人等20余款新产品吸引了大量关注,仿生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自2015年以来,这一盛会已成功举办七届,见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显著进步。
自成立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了中国机器人研究与应用的显著进展。论文产出量激增,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在ICRA国际大会上,中国学者的论文数量超越德国。中国连续多年稳坐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的宝座,服务、特种、医疗机器人领域尤为活跃。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每年参展企业数量和机器人类型逐年增长,激发了业界与公众的极大热情。
大会上的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仿生机器人的亮相,凸显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趋势。机器人正逐步成为社会的“必需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它们在制造、农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价值。以博为医疗机器人为例,其开发的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实现了科技助力下的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融合,推动了机器学习技术的突破。在机器人领域,科研人员攻克了动态环境适应、软物体处理、人机协作等难题,探索了多层机器学习、多模态感知等新技术,催生了新型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如微纳米、足式等机器人,实现了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多功能集成与高效自动化操作。
仿生机器人在外观上追求逼真度,引发了公众对于伦理与安全的关注。面对这一趋势,张建伟博士强调了伦理监管的重要性,允许在特定场景下进行探索,如聊天陪护、心理康复等。同时,人工智能与伦理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强调了技术应用需以人类福祉为核心,防止潜在的道德风险。
在追求强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实现全透明的系统决策机制成为关键。当前技术虽取得进展,但距离真正与人类大脑相媲美的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人与机器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人机融合将在辅助与自动驾驶领域引发伦理新议题。同时,人机交互将更加自然,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社交能力,实现与各类设备的多模态交流。
中国公众对高新技术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体现,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这一盛事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目光,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与前瞻性布局。大会现场的热烈气氛,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及政策与环境的有力推动。
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舞台,更是未来趋势的风向标。它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成果,也探讨了伦理、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一平台,全球各界人士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向着更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智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