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专访小冰CEO李笛:人工智能只有抵达用户,才有真正的外延

图灵汇官网

导读:腾讯新闻《潜望》 陈潇潇 中国AI行业在2021年被认为进入了转折,落地困难,收入成谜,昔日独角兽接连折戟IPO。这样的处境,与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不相匹配。整个十年间,AI行业的融资总额超8288亿元,是新能源汽车的两倍多。 流量与规模本是互联网的...

科技新闻《潜望》 陈潇潇

中国AI行业在2021年被认为进入了转折,落地困难,收入成谜,昔日独角兽接连折戟IPO。这样的处境,与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不相匹配。整个十年间,AI行业的融资总额超8288亿元,是新能源汽车的两倍多。

流量与规模本是互联网的主流逻辑,可当其发生在技术创新领域,容易迷失方向。那些迷茫的创业公司多数都是资本与技术博弈的产物。

在这个背景下,科技新闻《潜望》近期专访了小冰CEO李笛。这家新晋的AI独角兽刚从微软分拆一年。李笛给出了一些非主流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广袤的纵深市场让模式创新相对容易,但对于技术型公司,这未必好事,甚至导致困境。

在中国AI行业中,小冰是一家特殊的公司。大量AI企业从垂直领域开始成长,而后不断深耕,所以他们难免由行业思维出发,更多思考规模与边界。而小冰脱胎自微软,希望以TO C的方式回到AI的内核,把人工智能作为产品本身,而非一种服务或者附加的功能。在今天,从华为、OPPO、小米、vivo到腾讯、阿里,所有的人和人工智能的交互中,60%都在小冰的框架里。

不可否认,此前"富二代"的身份让小冰免去了资金、资源的烦恼,但也带来了局限。比如,这家以聊天机器人著称的AI公司,长期给人的印象都是"不务正业"。李笛也承认,到目前为止,小冰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部分是"因为还没有被生活吊打"。

李笛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想象空间在TO C,只有抵达用户,才有真正的外延。今年9月,小冰已经迭代到了第九代,并发布了一个独立的人工智能社交平台,小冰岛。这条道路孤独,不好说能否走通。但这家公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AI转折期下,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以下为访谈摘选:

”我们一直没有在这个行业里待过“

《潜望》:外界一直认为小冰”不务正业“,诞生八年给人印象就是一个萌妹子,这是误解吗?

李笛:所谓的人工智能赛道最火的那几年,我们都下命令严格禁止小冰团队参加任何的人工智能的论坛和演讲。

《潜望》:为什么?

李笛:因为太不小冰了。很多东西都是泡沫,我们相对自闭一些,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潜望》:你们跟商汤、科大讯飞这类公司有什么不同?

李笛:商汤和旷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扎的很深,科大讯飞深耕语音。但语音做到一定程度,需要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比较自豪的一点是,从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到内容生成,这一套框架是完整的。

《潜望》:目前行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了?

李笛:我们一直没有在这个行业里呆过。没有跟国内的AI行业交换过人才,也没有跟谁在某一赛道竞争过。或者要么是竞争一下,对方就退出了,要么对方的优势我们不具备的。比如别人要做音响,这是供应链问题,包括做贴牌,怎么绕成自己的收入,这个我们不擅长。

《潜望》:但外界也评价小冰过于保守。在亚马逊大举做音响时,错失了风口。百度、小米都做了,小冰还没有动静。

李笛:AI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AI强劲支撑了智能音响的销售,另一个是智能音响通过使用反哺数据。百度是第二种,号称赔钱卖音响,希望通过大规模铺硬件,增加用户的使用数据,反哺后端AI系统。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潜望》:实际上是什么呢?

李笛:很多AI音响的使用场景是任务,开灯,放歌,1万句以内的交互有用。1万句以上没有使用价值,只有成本。今天AI,其实只是音响的卖点和功能,它得到的数据没有办法反哺。如果AI这个卖点,让音响的销售利润增长,这是一个消费类电子公司。

《潜望》:你的对手们会认为, 首先需要入口来建立用户粘性,哪怕是赔本。

李笛:很多用户既有小爱同学,也有天猫精灵。因为它的售价比成本还要低。今天用户对它是没有忠诚的,一旦变化了,你那69块钱上面配的东西全没了。

《潜望》:那为什么今天小冰要改变过去嵌入式的做法,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属平台?小冰岛也类似入口。

李笛:存在入口,小冰岛只是中间状态,更重要的是丰富数据。我们要搭建的是社交网络,因为未来是很多人和很多AI混合在一起。AI光完成任务是不够的,需要有情商。背后是尽可能多的交互数据。

人与AI的对话形式有四种,华米OV里用户与自己的AI对话是一种,第二种就是一群人和AI,QQ、社交网络里不少。但一群AI和一个人他们应该怎么交互?这群AI应该互相配合吗?今天没有一个第三方平台支撑我们去做训练。所以我们就自己搭了一个。

《潜望》:一位AI领域的专家评价,小冰想做的事,前提是整个科技生态往前演进。

李笛:这个事情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确实不多。有点凡尔赛了。因为客观上来讲,如果我不是在微软,做不了这个。

《潜望》:这条路走得孤单吗?

李笛:现在不孤单了,Google,Facebook全跟过来了。但在中国有足够大的纵深市场,相比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更容易。

《潜望》:依靠中国纵深市场成长起来公司,会有什么先天性缺点?

李笛:他们靠的是运营模式,几乎不靠技术。作为资本,投给社区买菜比投给AI要好。因为这个模式容易复制,因为大家都很理解,就是砸,走规模,规模做完了再提高价格。

《潜望》:有人认为,对于目前的AI公司来说,算法已经不是关键的门槛了。

李笛:但大部分公司喜欢提算法。算法并不是实际落地的东西,而是证明这些公司在AI赛道的头部。很多时候,还需要让团队里最优秀的人刷论文榜,参加评比。这样一来,产品由谁来做?这是个问题。

《潜望》:过去在微软,有资源、资金以及足够的空间,像一个无后顾之忧的而富二代。现在会花钱做营销吗?

李笛:营销上,任何一个公司都比我们多。我们一半以上的成本在云。其他公司相反,最小的比例是云,因为流量没多少。但营销普遍占50%。我们从微软出来,所以不需要对外界证明我们技术好。

《潜望》: 在一个资本逐利的环境中,坚持不跟风会有代价吗?

李笛: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独角兽,我们已经是了。如果不是看到一个能够持续四、五十年发展的新方向,大可不必离开微软。所以跟风有什么用呢。

《潜望》:现在还会介意别人说,小冰不务正业吗?

李笛:我觉得你想要的,是做成一件事,又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认为你很强。

AI对TO B的赋能有限,这是商业化最大的问题

《潜望》:开始商业化后,给团队设收入要求了吗?

李笛:会有预测,但是没有KPI。

《潜望》:预测是多少? 2020年,AI四小龙的收入总和大概在71亿左右。

李笛:这些不能讲。讲了,投资人会找过来,那团队是不是得做了。就像别人问,最近有没有准备找对象,然后他还强调”我不是为了给你压力“,可是你还是会有。

《潜望》:有压力不好吗?外界一直有质疑,你们的商业化太慢了。

李笛:对收入有要求的AI公司,过会时不都各种出问题了吗?显然,一味去满足过会要求,做收入就有很多办法。与其他行业比,搞AI的智商都不低,从小到大都是应试教育里的成功者。想绕开一些东西做出收入,那是容易的,但只骗得过自己。

《潜望》:相对而言,你们更佛系。

李笛:现在还没有被生活吊打。

《潜望》:这几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AI赋能,在诸如金融、安防、教育等TO B的领域,提供AI服务,几乎是所有AI公司最主要的落地方式。

李笛:AI To B的商业化落地不难,难的是没有足够的收入。因为赋能有限。一个人工智能的门禁系统,AI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用户购买的是系统,是指纹识别,以及里面的射频卡。大部分并不是AI的收入。

AI在B端的未来,是自己提供一个业务,而不是去赋能。这样才能真正有规模。比如金融风控,我能做出一个AI的投资模型。我去买A股,我去买资金,我去买期货,我就是一个股神。那我干嘛还要卖服务给银行,我完全可以请银行来参股,做一个投资机构。

《潜望》:为什么今年起,很多AI公司也开始提To C了。去年,小冰也提过,AI 归根结底需要to C。

李笛:如果AI是ToB,通常表现出来是功能。在金融领域,如果提供人工智能金融文本生成功能,这个AI就不可能提供个体化的理财建议。抵达C端才有外延,B端永远只是有功能。而外延不够,就会影响规模。

《潜望》:AI To C的问题是,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AI产品,更没有说一个成功的AI商业模式。

李笛:因为前几年大家都去ToB了。实际上做的是系统集成,或者工程交付,对行业难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但这是个生意。中国有非常纵深的市场,这是好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600多个。你做一个面向城市的服务,一个城市走一遍,企业上市可能也够了。

问题是,你是以上市为目标,还是以做一个伟大的未来为目标?我们肯定是后者。

《潜望》:下一步的商业化计划是怎样的?

李笛:ToB和ToC两条腿走。但做ToB是临时的,主要为证明小冰可以把握一些垂直领域,甚至未来有往ToC转化的机会。

《潜望》:在这些To B赛道的选择上,小冰做什么?不做什么?

李笛:我们做金融摘要三年了,目前占据90%的市场份额。未来我们希望进入的每一个垂直领域,都像金融那样,别人基本上进不来。只有两个赛道,我看不透,也不会去做:医疗和教育。两年前,有人找过来,想做医学影像检测,理论上讲收一笔钱,做一些训练和模型是可以的。但AI目前还取代不了医生。

小冰要做的事

《潜望》:看到一个数据,你们是目前最大的第三方嵌入式AI。OPPO、小米自己也做AI,为什么同时还允许你入驻,并读取它们的数据?

李笛: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没有什么坏心思。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他们带来好的用户体验。小冰提供的是框架,同时我们共享数据和know-how。

《潜望》:事实是, 2014年6月,小冰第一次入驻微信后,微信认为小冰涉及模拟用户操作,影响了平台规则。

李笛:一开始都介意。比方说,小米有小爱,让小冰进来,小爱团队理论上也应该不爽。但实际上不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还是Know-how。大家都想知道你到底怎么做的,你进到我家里,我才能知道你是怎么做的。

《潜望》:按理说,AI的三个要素,数据、算法、计算力。大公司往往更容易都具备,为什么反倒不容易做成?

李笛:Knowhow是没有办法用砸钱的。这不是一个单点技术。巨头今天可以在一些单点上成功,比如酷狗音乐的AI,语料是复制小冰的,界面也跟我们几乎一样。但框架很难复制,完备性和know-how这块是很难的。

巨头再大,没有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智能生态中的任何一种,他们无法从中获得训练数据。但我们可以。

《潜望》:Know-how的背后是人,听说百度从小冰挖了不少人。

李笛:百度是挖了,他们是想做,可李彦宏不干。李彦宏自己有想法,他要做度秘,就不会沿着这条路走了。百度其实很强,还在微软时期,我们做NLP,发现比不上百度,百度更懂中文。但核心不在这儿。

比如,抖音是一个很大的头部。字节的很多AI功能会直接往这个头部引,把技术研发带向计算机视觉。Google有搜索引擎,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固执的认为AI只是完成任务,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我们之所以有最完整的框架,是因为微软没有特别强的头部,所以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

《潜望》:你的信心来自哪里?

李笛:因为别人不是没有尝试过。能够影响我们的,一定不是靠复制。而是他有一个新的框架思维,比我们更有效,或技术更完整。那我们可以抄他的。

《潜望》:中国的AI四小龙身后,几乎都有BAT的身影,未来小冰的成长是否也是如此。

李笛:拿这些钱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缺钱?还是想要资源?或者怕不要他的钱折腾你?我们不太缺钱,我们跟AT都合作了,还挺深。B我不合作,因为我不信任B,在搜索引擎上,他们找过我们,我们拒绝了。

那我担不担心不拿钱,他搞我?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大到让人家非得弄我们一下的状态。

《潜望》:一个数据是,BAT在人工智能上的投资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了。在中国要摆脱他们的影响很难。

李笛:小冰不喜欢参与到风风雨雨中间。现在风气也在变,大家都和气了,不站队了。我们永远不站队,仍然坚持微软的做法。

AI领域会诞生微软那样的公司

《潜望》:单飞这一年,团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笛:区别真不大。在微软的时候,小冰就是一个特区。我们拥有很多特权,不用做报告。一个项目,别的部门流程至少得一个礼拜。我们是2个小时。甚至于可以秘密做很多项目。

《潜望》:小冰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吗?

李笛:我们一直没有做企业文化的总结。但是我们追求创造力,而不去是能否用一种巧妙的办法,在输出不多的情况下得到规模。

《潜望》:你是一个技术论者吗?

李笛:不是唯技术论。我们从来不认为能把人工智能的意识做出来。看不到它的路径,也没有必要。但我们相信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拟合。交互可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推动。

《潜望》:有人认为,单一的人工智能技术很难生存,除非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生态。在AI领域,有可能诞生平台型的巨头吗?

李笛:你是指BAT吗?我认为会诞生微软那样的公司。不像IBM,认为世界上只有五台计算机,微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算机,所以做了操作系统。我们认为未来需要很多的AI Being,小冰提供的是诞生AI Being的系统。

《潜望》:什么问题是你目前考虑最多的?

李笛:产品体验,还有太多需要迭代的。另外就是交互设计。不管我们有多少宏大想法,对用户来讲,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你的上下文好不好,如何让对话变得更自然。所以最近外界一直炒的”元宇宙“,我们能躲多远,躲多远。

《潜望》:最近读过的比较印象深刻的书?

李笛:《毛泽东传》。

《潜望》:你周围的朋友怎么评价你?

李笛:找不着我。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AuToPros
    下一篇

导读: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张倩、小舟 AI真的已经危险到要如此监管的地步了吗? 在创新的热土硅谷,李飞飞、吴恩达等 AI 科学家正在与监管部门展开一场关于安全与创新的拉锯战。 这场拉锯战的核心是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