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编程岁月:从痴迷到大师的旅程
在回顾长达二十余年的编程生涯时,我心怀感恩,追忆那段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光。从让计算机演奏音乐、设计俄罗斯方块游戏,到主导开发搜索引擎,这段编程之旅既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
我最钦佩的编程巨匠是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这位英籍犹太人,12岁便步入学术殿堂,20岁博士毕业。他的“计算知识引擎”(WolframAlpha)被誉为首个真正实用的人工智能,将算法与编程语言完美融合,成为极客们的必备工具。
编程之路始于我小学时的一次转折,那时,母亲为我报名参加了书法兴趣班。然而,我却被邻桌的孩子们围在黑白电视前,痴迷于“导弹打飞机”的游戏所吸引。自此,我决心转向计算机领域。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迅速掌握BASIC语言,并将《金蛇狂舞》这首曲子输入程序,最终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展示这一成就。
在成都少年宫,我有幸学习LOGO语言,这门由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语言旨在培养儿童智力。通过“海龟作图”练习,我得以直观体验编程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竞赛中屡获佳绩,特别是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荣获一等奖,从而获得保送至成都七中高中的机会。
在高中阶段,我投身于数学证明的研究,运用“吴文俊方法”在计算机上求解初等几何问题,这一成就获得了杨振宁颁发的“伊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随后,我被选拔进入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比赛集训队,并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96)中夺得金牌,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我与比尔·盖茨的演讲相遇,这一经历对我影响深远。盖茨的演讲不仅展示了微软帝国的辉煌,更激发了我对科技领域的无限热情。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我提及了清华大学的独特优势——它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学子,培养出强烈的不落伍意识,远离自卑感。
大学毕业后,我在ChinaRen担任要职,负责构建新闻管理系统,这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套系统成为中国首个相关新闻系统和首个支持评论的平台。之后,我继续在搜狐工作,期间攻读研究生学位,直至如今,搜狗团队已发展至2000多人,其中80%为技术人员。我专注于战略规划与管理,已多年未亲自动手编程。
尽管如此,编程在我心中依旧占据特殊地位,它如同创造生命的过程,承载着技术的展示、思想的注入以及对美的追求。程序的运行,便是生命的表现,体现了编程者对创造与创新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