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开启订阅模式开始,业界似乎默认大模型公司的C端商业化道路就是一条订阅制。
原因似乎也说得通推理是有成本的。
然而,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下面卫夕会从多个角度和逻辑论证:除了订阅一条路之外,广告依依然是AI大模型公司最现实的商业化选项
1
业界已经在这么做了
谷歌在2023年就将广告引入到了对话型AI产品中,去年更进一步,毕竟对话的参与用户数要远小于普通的搜索,而AI生成的搜索结果概要(Overviews)是一个重要的广告位。
去年5月的谷歌 Marketing Live 上,Google 副总裁兼广告总经理 Vidhya Srinivasan宣布在Overviews中加入广告,去年12月百度营销大会也明确将“AI搜索结果”加入商业化流量池。
Perplexity在2024年11月12日在官方博客上发表了文章《 Why we’re experimenting with advertising》,宣布引入广告。
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答案之后的相关问题",二是答案侧边栏广告,两种形式都会标注为"赞助"。
早在2023年,微软的Bing搜索就已在其AI助手Copilot中集成了广告,广告显示在AI生成的答案下方,带有“赞助”标识。
2
有人可能会说,你上面举的四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做搜索的,搜索公司天然和广告强绑定,这是他们商业模式的路径依赖。
这么说貌似有点道理,我们再来看两家并不是做搜搜索的公司
去年12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OpenAI已经在考虑是否在ChatGPT中推出广告,OpenAI CFO Sarah Friar在接受采访时称,公司在仔细考虑在何时启动广告计划。
事实上,目前OpenAI的首席产品官凯文*威尔之前在Instagram的重要工作就是负责Ins的广告工作。
去年5月,OpenAI挖来了谷歌搜索广告团队的老大Shivakumar任副总裁。
而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在今年3月的时候接受科技作者Ben Thompson的采访时,谈到商业模式时称
“我并不反对广告,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去做,我不会固执己见。”
“比起传统广告,我对尝试一些新模式更感兴趣,比如,很多人用“深度研究”功能进行购物,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种新方式我们永远不会收钱改变排名,但如果用户通过“深度研究”找到并购买商品,我们可以收取2%的营销佣金,这种方式很酷,我完全OK,或许我们也能找到一种体面的广告模式,但我不确定,我只是不太喜欢广告。”
可见,山姆奥特曼对广告持开放态度,而我固执地相信:当他真的尝到广告的甜头时,他会上瘾的,100%。
再来看咱们国内的腾讯
在腾讯24年Q4的财报电话会上,腾讯的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在谈到元宝如何变现时,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至于 AI 如何变现,时间会证明一切,但我认为我们已经在西方世界看到了,第一种变现方式是通过订阅模式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广告将会跟上。我认为在中国,它将从效果广告开始,然后增值服务将会跟上。”
也就是腾讯管理层认为,在中国,效果广告大概率会比订阅制的增值服务在实践层面来得更快。
3
很多人说,AI这么性感的科技最终还是回到卖广告的老路上来,实在是太没有想象力了。
没错,有效的东西往往都不酷。
为什么“广告”对于大模型商业化有效?
我们来理一理最本质的原因,在我看来,核心逻辑就一条大模型天然就是需求和供给的最佳撮合者。
当一个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理解和响应用户的“意图”时,它就天然地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广告载体。 因为广告的本质,就是将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客户的“意图”进行匹配。
AI大模型天然地生产着高质量的注意力,广告天然地需要这种注意力,这是一个供需关系,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即便你不提供广告,当用户输入“请给我推荐几款1000元左右的蓝牙音响时”的问题时,你客观上也完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分发。,
4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精细化的意图表达可以大幅提升广告效率。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从搜索广告开始说起
如果我们从CPM的角度,搜索广告直到今天,依然是所有广告类型中单价最高的。
这背后的原因简单而直观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将意图表达给了广告系统。
这种关键词比任何“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等人口学属性都要高效,这也是为什么抖音、微信、小红书今天如此重视搜索商业化的原因。
而大模型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将“意图表达”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你搜索“三亚旅游攻略”,搜索引擎只知道你想要去三亚旅行,但它并不清楚你具体的预算、旅行时间、偏好(喜欢冲浪、民宿?带不带孩子?)。
但大模型产品就不一样了,你大概率会说
“帮我规划一个7天的三亚行程,预算2万人民币,下个月出发,我带着两个小孩,我们都喜欢海滩和民宿,不喜欢太商业化的地方。”
看到区别了吗?
搜索关键词是发散的,而Prompt是收敛的。
它不仅知道你“想要什么”,还可能知道你“为什么想要”、“什么时候想要”、“以什么方式想要”。
用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行为,而生产行为本身就比消费行为要产生更多维度的数据。
它们是一个广告平台梦寐以求的宝藏数据,这意味着它们终于不用猜测用户的意图了。
广告产品经理看到这些无比明确的Prompt,做梦都会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