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尤其是在工作岗位替代和音乐创作方面。春节期间,这一话题尤为火热,特别是当无所不知的AI与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机器人结合在一起时,许多普通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AI让我失业”的呼声,知名咨询师张雪峰日前通过视频回应道:“我们这个行业主要是打破信息不对称,但也包含一些情感价值。DeepSeek只能获取一些公开信息,但有些信息是不公开的。”
张雪峰的回答依然充满幽默感,但他也暗示了AI在某些方面难以复制人类特有的情感。这引发了新的问题:AI能否提供情感价值?实际上,许多网友已经因为AI的表现而深受感动。
两年前,ChatGPT的出现被视为AI技术的一大进步。然而,由于语言障碍和使用门槛,ChatGPT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相比之下,国产AI模型DeepSeek的问世,让更多普通用户体验到了AI的强大和潜在威胁。DeepSeek生成的高质量论文和报告,让文员们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尽管DeepSeek的文学创作仍有不足,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AI在音乐领域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例如,任天堂发布的宝可梦主题曲《目标是宝可梦大师》的中文版本,让许多人误以为是AI翻唱。AI技术的进步使得AI翻唱不再罕见,许多自媒体平台都在分享如何利用AI生成音乐来赚钱。
职业音乐人也开始转向AI,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独立音乐人在2024年使用过AI进行创作。人们对AI音乐的关注点已经从“是否像人类”转变为“是否好听”和“是否有艺术性”。
2023年,AI孙燕姿迅速走红。相比孙燕姿本人24年来的435首作品,AI孙燕姿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布了上千首歌曲,且曲风多样。其中,《发如雪》在B站获得了近350万的播放量,许多观众难以分辨真假。AI孙燕姿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还在于孙燕姿在音乐圈的冷门地位,使其成为一种怀旧的象征。
AI生成音乐引发了版权争议。环球音乐集团曾批量下架870首AI生成的泰勒斯威夫特翻唱歌曲,并指责这是“数字化身份盗窃”。AI音乐的版权问题已超越传统“抄袭”或“翻唱”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声音所有权、创作伦理和技术霸权的混战。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孙燕姿本人对此表示悲观:“你并不特别,你已经变得可预测,而且可定制。”然而,AI技术也揭示了人类独有的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技术可以模拟完美的声音,但无法复制现场演出中的真实情感和即兴互动。
AI生成音乐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反映了艺术的本质:那些走音的现场、即兴的转调、以及高音后的苦笑,都是无法被算法捕捉的“人味”。当机器无限接近完美时,人类才真正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更是用有限的声音在无限的时间上留下痕迹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