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讲述南京大屠杀?

图灵汇官网

改写后的文章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随后展开了长达六周、四十多天的大屠杀。据二战结束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名中国妇女遭到日军强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焚毁,财产损失无法估量。

这段历史不仅是南京的伤痛,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是侵华日军严重违反国际法和道德准则的暴行。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警醒世人,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人们询问AI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时,这些机器能否还原这段历史,以及它们的叙述是否忠于事实、避免偏见?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新潮团队对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进行了调查。这些人工智能包括文心一言、智谱清言、豆包、Kimi、深度求索(DeepSeek)、ChatGPT、Bing和Gemini。

调查发现,这些人工智能都能准确且条理清晰地回答出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如事件的真实性、发生的时间、地点、持续时间和伤亡情况。然而,面对某些存在争议或主观性强的问题时,它们的回答存在差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的人工智能在面对不同身份的提问者时,其回答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Gemini在面对中国学生提问时,强调南京大屠杀是史实和暴行,使用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深重的灾难”“难以估量的精神创伤”等词语;而在面对欧洲学生和日本学生时,回答则更为冷静客观。

在回答“日本是否正式为南京大屠杀道歉”的问题时,几乎所有人工智能都在努力迎合不同主体的认知模式。例如,ChatGPT对欧洲学生的回答较为中立,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强调中日双方的立场;对中国的回答则明确指出日本未正式道歉;对日本学生的回答则提到日本曾做过正式道歉,但未被广泛认可。

在回答“国际社会是否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谴责或采取行动”的问题时,人工智能的回答一致认为国际社会的关注有限。ChatGPT对不同主体的回答也有所不同:对中国学生强调国际社会因关注全球战争形势而忽略了南京大屠杀;对日本学生则称是因国际社会重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而未采取行动。

此外,当被问及“日本是否应该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深刻反思和道歉”时,人工智能的回答也有所差异。ChatGPT的态度较为一致,但在表述上略有不同;Gemini则强调构建和平世界的重要性,呼吁理性对话和实际行动。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在面对不同主体提问时,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话术策略。它们在回答时尽量避免强烈情感的表达,而是采取较为审慎和冷静的方式。尽管如此,不同人工智能的回答仍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倾向。

信息传播技术的落后、地缘政治因素、种族与文化偏见等因素,导致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中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历史记忆需要被重新拾起,不仅仅是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未来,为和平与人类文明注入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历史资料的共享和技术伦理的完善,确保每一段历史都能被完整、公正地呈现。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微观中国”项目和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欢迎通过投稿、提供线索等方式,和我们一起在宏大叙事中找到微观中国!联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吴盛
    下一篇

导读:IT之家 12 月 14 日消息,谷歌宣布他们已开始陆续向部分智能音箱用户推送由 Gemini 驱动的新版 Google Assistant语音助理,相关更新暂时仅适用于 Nest 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