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模型正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中医药行业尤为显著。据统计,自2023年起,已有超过20个与中医药相关的大型模型相继问世。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创新和传承的需求日益迫切。
尽管这些大模型在影像诊断和智慧问诊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因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复杂性,中医药的数字化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受访专家指出,药物研发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基础临床数据积累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机构和一线医生的参与,以便与大模型厂商合作,充分利用真实数据,发挥其最大价值。
大模型助力中医药现代化
在不少中医院内,AI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已广泛应用,通过采集患者的面部和舌头图像,结合数据库知识,提供个性化的体质分析报告和养生建议。例如,南京的茶饮店引入了“赛博老中医”,利用AI进行舌诊和脉诊,为顾客推荐合适的饮品。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葛广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校正在开发的现代中医四诊仪,就是通过收集临床图像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症状分类,进而指导精准治疗。
辅助诊断成为应用热点
近年来,政策支持也为中医药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力。例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强调了信息化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近期召开的网络药理学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强调,中医药积累的大量复杂数据,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处理,人工智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辅助诊断方面,尤其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也进行了初步尝试。
高质量临床数据至关重要
华为云与天士力联合发起的数智中医药创新联盟,旨在促进现代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华为云科学计算域总经理李寅提到,希望通过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用户和开发者参与,简化工作流程。
然而,中医药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高质量临床数据的缺乏。虽然已有许多团队在进行数据积累,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导致数据分散且难以整合。浙江大学的范骁辉教授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医药行业、大模型厂商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作为数智中医药创新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曹永兵教授认为,大模型厂商应与临床机构紧密合作,收集和整理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以提升中医药大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曹永兵还强调,临床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影响模型的准确性。此外,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多地高校已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