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学影像AI商业化在政策层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医保局于11月23日发布了一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文件,明确表示为支持相对成熟的AI辅助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同时避免增加患者负担,国家医保局分析了AI潜在的应用场景,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了“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训医务人员进行诊疗,也可以选择使用AI参与诊疗过程,但现阶段不会重复收费。
所谓“扩展项”,是指“可选项”,不能单独收费。与此相对的是“加收项”,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会产生更多的服务产出。
国家医保局明确界定了价格项目和技术环节之间的关系。这一政策变动引发了业内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扩展项的设立表明了国家对AI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支持态度,有助于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另一些人则担心这意味着当前的医学影像AI技术无法单独向患者收费,这与之前许多AI公司设想的商业化路径相矛盾。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传统医学影像技术如超声、X光、内镜、CT、MRI以及眼底影像等都可以与AI结合,帮助医生提高阅片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内医学影像AI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多家领先企业,如鹰瞳科技、科亚医疗、数坤科技、推想医疗和深睿医疗等。
然而,作为一项医疗技术,医学影像AI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获得市场准入和支付许可。2020年至2022年5月期间,国内有33款医学影像AI产品获得了医疗器械三类证。此后,各家公司开始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即寻找支付方。
最初,一些公司预计患者会为医学影像AI买单,即向使用AI筛查和辅助诊断的患者收取“检查费”。这需要医院向省级卫健委和医保局申请物价编码作为收费依据。然而,这一商业模式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据报道,许多医院仍然倾向于将AI产品作为科研工具而非收费项目。
国家医保局的新政策意味着这种商业模式难以继续。国家医保局解释称,经过调研发现,虽然AI能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但现阶段它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医生,因此在已收取相关诊疗费用的情况下,再额外向患者收费有失公平。
这意味着国家医保局承认医学影像AI的价值,但认为其价值尚未达到可以独立收费的程度。因此,医学影像AI被归类为医院的“可选项”,而不是“加收项”。这也意味着医学影像AI公司需要通过不断改进算法和产品,积累临床证据,以证明AI技术带来的“无法取代”的价值,从而实现向患者收费的目标。
另一种可能的商业化路径是让医院成为支付方。这需要医院从为过程买单转变为为价值买单。AI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提质增效上,还体现在提高医院科研和医工结合的实力,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
当前,我国医学影像领域存在放射科医生短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诊疗同质化水平低等问题。例如,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量巨大,一家三甲医院每天需要处理数千张影像,而基层医疗机构在医学影像工作流程上的质控压力也很大。AI技术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经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AI的商业化道路充满挑战,但也有机会。未来,医学影像AI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政策的变化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