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024年四川网信“数智领航”第十四期川网联“走进新质生产力前沿”系列活动暨第十届生物医学大数据智能技术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
陈润生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也是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先驱。此次采访中,他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深刻见解。
人工智能大模型和生物医学大数据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陈润生提到,人工智能最初应用于医疗领域主要是病案管理和电子病历管理,这些流程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他说:“人工智能不仅使医疗管理更加便捷,还在整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多层次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一些规律。”
他特别指出,今年多个国际重要奖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授予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大模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然而,陈润生认为,大模型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还需时日,目前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大模型已成为竞争热点。陈润生提出了一条更为高效的方法来构建大模型。他建议,可以采用国际上公开发布的前沿大模型作为基础,再将特定领域的数据和技术方法集成上去,形成具有国际水准且具备自身特色的专业大模型。
他进一步强调,在构建行业大模型的过程中,数据标准化和数据整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行业内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同,而且很多数据不透明,这需要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借助医学数据,大模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润生指出,随着大模型系统的不断发展,它们将产生新的智能,甚至可能超越人类智能。这种可能性引发了深刻的科学讨论。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