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情值得关注。
据投资界报道,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会上,广州产投与复旦大学广州南沙粤港澳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了广州产投-复旦未来产业母基金。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已经成立了首期规模达10亿元的复旦科创母基金以及复旦科创投资基金。这表明,头部高校正在积极参与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复旦大学南下广州,设立了一支母基金。这支母基金的目标规模为10亿元,主要投资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校友及生态圈内的创新创业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旨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与之前的尝试相比,这次的合作展示了高校与国有资本跨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俊茯指出,这项合作不仅加强了广州产投与知名高校的联系,也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助力大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
广州产投方面表示,将以这支母基金为契机,推动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在大湾区的转化,继续引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重要项目。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到,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复旦正积极服务于大湾区建设,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学校致力于通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回顾过去两年,复旦大学频繁出现在创投领域。2023年底,复旦科创母基金落户上海徐汇区,该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及市场化机构共同发起,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动校内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随后,复旦科创母基金超额完成了5亿元的首轮募资目标,并计划在次年达到10亿元的总规模。当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表示,希望未来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创企业和企业家,甚至可能孕育出像马斯克这样的行业领袖。
此外,复旦还推出了直投基金——复旦科创投资基金,规模同样为10亿元。不同于母基金,这支基金专注于投资解决“卡脖子”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的项目,优先支持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校友创业项目。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纷纷涉足股权投资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均已设立相关基金,高校正逐步进入创投领域。
这种趋势反映了VC/PE机构对高校校友圈的关注。早期投资者通常会在项目初期介入,而高校因为其独特的科研环境,成为许多前沿项目的发源地。相比初创公司在市场中面临的种种挑战,高校项目往往已具备从0到1的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学生也有强烈的意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随着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教授和学生选择走出校园创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例如,香港的顶尖高校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项目和人才资源;北京则因拥有众多头部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高校设立基金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助于支持本校师生的创业项目,也让学校的资金能够更加有效地循环利用,投入到最具前景的领域。
当名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追求稳定工作,而是选择创业时,可能会涌现出更多令人瞩目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