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
本周,基因检测领域的开创者23andMe宣布申请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这一消息标志着又一家备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宣告落幕。
19年前,23andMe带着耀眼的光环诞生,创始人安妮·沃西基被誉为“女性版乔布斯”。她推动了DNA检测的普及热潮。公司在融资过程中一路顺风顺水,成功完成了F轮融资,背后的支持者包括谷歌、红杉资本以及强生、药明康德等巨头。后来,通过SPAC上市,公司市值一度攀升至60亿美元。
然而,世事变迁,繁华终究落幕。23andMe的衰败再次提醒无数创业公司,单纯依赖融资烧钱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终将难以为继。
市值曾达400亿 医疗领域的一颗明星陨落
故事要从创始人安妮·沃西基说起。
安妮出生于1973年,成长于斯坦福,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尽管是女孩,她却热衷于激烈的冰球运动,从小就展现出不服输的性格,这与她的高知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她的大姐苏珊毕业于哈佛大学,长期担任YouTube的掌门人;二姐珍妮特是一名流行病学家,也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副教授。在安妮眼中,家人个个出类拔萃,“拿到博士学位才被视为刚刚起步”。
1996年,从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安妮进入华尔街的一家风投公司,从事医疗投资工作,这段经历为她未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她目睹了医疗股票的兴衰起伏,见识了许多创新企业的起起落落,于是决定亲自投身创业。
恰逢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完成,DNA成为那个时代的热门话题。安妮敏锐察觉到其中的机会,三年后创立了23andMe,这个名字象征着人类的23对染色体。
只需提供一口唾液寄送至23andMe,就可以收到一份DNA报告,其中包括祖先来源、中年脱发或阿尔茨海默症患病风险等内容。当时,基因检测还属于实验室内的高科技,但23andMe将其转化为聚会中的热门话题。
作为首个面向消费者的DNA检测公司,23andMe迅速成为硅谷的焦点。2007年,公司获得了由谷歌、恩颐投资和基因泰克等机构参与的A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沃西基姐妹与谷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姐姐苏珊被称为“谷歌之母”,谷歌正是诞生于她家的车库。而安妮当时的丈夫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这对夫妇一度是硅谷津津乐道的“最强组合”。
一时间,安妮从默默无闻的投资经理转型为创业明星。她在纽约时装周、达拉斯经济论坛等地举办“口水派对”,邀请名人收集唾液样本。超模娜奥米·坎贝尔、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及其前妻邓文迪等人均是座上宾。2008年,公司产品被评为《时代》杂志“年度发明”。
之后,23andMe的融资之路畅通无阻,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公司完成了278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1年,C轮融资金额高达31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强生、MPM资本、谷歌和恩颐投资。次年,公司在D轮融资中筹集了5790万美元。完成融资后,DNA测试的价格从最初的999美元降至99美元。
2015年,公司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完成了1.15亿美元的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全球领先的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商Illumina、药明康德和富达投资等。此时,23andMe的估值约为11亿美元,达到了独角兽的标准。
2017年,红杉资本、阿尔特米特资本、瓦伦堡基金会和卡斯丁资本等机构加入,公司完成了2.5亿美元的F轮融资。2018年,23andMe又获得了3亿美元的葛兰素史克战略投资。到2021年,23andMe通过SPAC并购上市,市值飙升至60亿美元,股价一度突破300美元。
鼎盛时期,23andMe拥有近1500万用户,甚至有传言称英国皇室私下也进行了DNA检测。然而,昔日的明星独角兽最终走向了尽头。目前,公司已正式申请破产,市值跌至约1600万美元,令人唏嘘不已。
谁导致了它的衰落?
回头来看,这个失败案例仍然值得深入分析。
查阅23andMe的财务报表,破产的原因隐藏其中:2022年至2024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2.72亿美元、2.99亿美元和2.2亿美元,但同期净亏损分别达到2.54亿美元、3.14亿美元和6.67亿美元。
令人震惊的是,这家名声显赫的独角兽企业从未在任何一个财年实现盈利,累计亏损超过20亿美元。
或许从一开始,23andMe就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它凭借名人效应和祖先溯源的噱头推出基因检测产品,希望通过低价吸引更多用户,却只成为小圈子一时的潮流,并非刚性需求。一旦用户对一次性基因检测的新鲜感消失,几乎不会再复购——毕竟人的DNA是不会改变的。
更何况,23andMe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专注于特定疾病的基因检测公司逐渐占据市场,例如专门针对阿尔茨海默症风险检测或某些癌症基因检测等。到2024年,公司仅售出约100万份基因检测产品,市场份额从峰值的45%下滑至不足15%。
早在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命令23andMe停止提供与健康相关的基因报告,原因是这些报告未经充分验证,可能误导消费者。直到2018年,FDA才放松了监管。
安妮并未放弃,试图效仿谷歌的成功模式:用廉价服务积累数据,进而开发更具盈利能力的业务。
很快,公司陆续与股东方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计划利用用户数据研发创新药物,曾声称有50种药物在研。然而,药物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短期内难以盈利,23andMe等不及了。
自救行动仍在继续。公司曾在2021年高价收购远程医疗平台柠檬援助,但由于运营成本失控,反而成为财务负担。
2023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近700万用户的基因数据遭到泄露。这一事件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发信任危机,集体诉讼接踵而至,股价随之暴跌。最终,公司不得不支付3000万美元用于和解。
此后,23andMe节节败退。2024年,公司裁员40%,并关闭了药物研发部门。创始人安妮三次提出私有化方案,希望重新掌控公司,但均被董事会否决。
成立19年后,23andMe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25年,独角兽融不到下一轮
23andMe的衰败并非孤例。
标普全球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4年至少有694家美国公司宣布破产,其中VC/PE支持的公司破产数量达到110家,创下历史新高。
截至2025年,这场风暴仍在持续。本月,快时尚女装品牌Forever 21的美国零售运营商正式申请破产。今年1月,曾累计融资超过100亿美元的美国卫星通信运营商Ligado也申请破产。
还有那些明星造车独角兽——由宝马高管创立的Canoo,2020年通过SPAC上市时市值一度高达150亿元人民币,如今几乎销声匿迹;“卡车界的特斯拉”Nikola也在今年宣布破产,背后有富达投资、美国能源部、凯斯纽荷兰工业、韩华集团等众多投资机构和工业巨头撑腰……
这是全球独角兽共同面临的困境:如何融到下一轮资金。实际上,更多初创企业正默默挣扎——降低估值、出售资产或悄无声息地关门。PitchBook数据显示,2024年持平或折价融资的比例接近25%,创下十年来的新高。
“经历估值下跌没关系,同行们的遭遇肯定也不好过。”著名硅谷投资人埃利奥特·罗宾逊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只要坚持下去,市场总会为你敞开大门。”
残酷的现实是,当估值泡沫破裂,投资人开始反思投资逻辑,变得更加谨慎务实。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却缺乏盈利能力、一味依赖外部输血的企业,首当其冲被抛弃。
眼下,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