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龙大爆发

图灵汇官网

深圳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3月6日,投资界迎来了两个典型的融资案例——逐际动力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内累计获得了5亿元的A轮融资;智平方也迅速获得了新一轮的过亿元Pre A+轮融资。这两家公司都来自深圳。

背后的支持者众多,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彼岸时代、纳爱斯集团等机构,还有绿洲资本、明势创投、峰瑞资本、高捷资本、南山战新投等知名财务投资人。智平方的背后则有敦鸿资产、云启资本和国投创盈等财务与产业基金的支持。

这是深圳机器人行业的缩影。此前,“深圳十三太保”称霸业界,随后又有南山机器人“八大金刚”崭露头角。最近发布的《机器人群侠传》大受欢迎,书中展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最具潜力的7家企业,深圳占了其中的大部分。

一天之内两笔融资

深圳正批量诞生独角兽

这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创业故事。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逐际动力成立于2022年。在此之前,创始人张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后来前往海外深造,多年来一直在机器人和AI领域开展研究。

直到2019年,张巍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长聘教授。经过长期研究,他意识到机器人行业的新价值主要来自于工程实现而非原始学术创新。尽管当时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冷门行业,张巍还是决定投身创业,成立了逐际动力。

智平方的创始人郭彦东同样是一位海归科学家。他本硕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后赴海外读博,并在微软总部的核心AI团队担任研究员。他还先后加入了小鹏汽车和OPPO,推动了多种智能终端的智能化,包括四足机器人。

2023年4月,智平方正式成立,致力于研发生产通用智能具身终端。自2025年初以来,智平方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现已跻身深圳南山“机器人八大金刚”。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目前,深圳的硬核创业公司在不断宣布融资。

汉阳科技近期宣布完成2亿元融资,由元钛资本领投,多家知名产业投资方和财务投资机构跟投。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企业专注于全场景通用庭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已成为全球扫雪机器人的领先企业。

圈内还传闻,众擎科技也完成了新一轮数亿元融资,资金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该公司新增股东包括Sailing Ltd、Stone Robotics L.L.C-FZ以及国香资本等。创始人赵同阳曾是小鹏旗下机器人团队“鹏行智能”的创始人,众擎机器人成立仅10个月就推出了首款全开源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产品。

稍早前,扫地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完成了数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圳和无锡的两家国资企业。自2016年以来,云鲸智能已进行了多轮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背后的投资方包括李泽湘管理的清水湾基金、字节跳动、红杉中国、明势创投、源码资本等知名机构。

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有深圳企业的身影——去年11月,元戎启行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C1轮战略融资,由国内头部主机厂独家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该主机厂是长城汽车。公司创始人周光,一位85后的博士,在2019年回到深圳创业,创立了元戎启行。

最轰动的事件之一是华为旗下的引望公司宣布连续获得来自阿维塔科技、赛力斯汽车的投资,总额达230亿元,以此计算估值高达1150亿元,成为深圳近年来最大的新晋独角兽。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深圳今年1月诞生了多笔融资——瑞德林生物、康诺思腾相继完成了超过5亿元的C轮融资,鲲为科技完成了超过亿元的A+轮融资,粒影生物也获得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不胜枚举。

事实上,沿着深圳“20+8”产业集群梳理,几乎每一条产业链都在密集产生新的融资,深圳隐藏着一批硬核独角兽。

被低估的一面

回顾过去的一个月,随着DeepSeek、宇树科技的爆红,“杭州六小龙”引发了一场反思潮。其中,“大疆之后再无深圳创新”的说法尤为刺耳。

然而,撇开情绪,实际情况也许不需要那么焦虑。与杭州追求模式创新不同,深圳是通过技术创新,将每个创新个体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生态网络——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截至2024年底,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5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到95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

其中,南山区是深圳的一张亮眼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深圳南山区拥有2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其中包括14家上市公司和3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伴随AI浪潮,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开始爆发,南山区率先布局,已集聚了20余家优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形成了以龙头整机为引领、软件算法和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的态势。其中,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也将子公司落地南山。

这些成就,正是深圳新兴产业崛起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深圳官方晒出了AI的“家底”——全市已汇聚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6家独角兽企业,34家机器人上市企业、9家独角兽企业。其中,7家机器人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

具体来看,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覆盖了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形成了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元象科技、兔展智能等高成长性企业为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

“城市与企业相互成就。”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曾表示,在深圳创业期间,团队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供应链生态、人才聚集、应用场景多元化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极大帮助了初创企业完成最初的蜕变。

这一现象也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得以体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涵盖了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的“热带雨林”式汽车综合产业生态圈,已经在深圳蔚然成型。

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深有感触,他曾坦言,深圳包容的环境和产业链支持,是他决定扎根于此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深圳地处大湾区,拥有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具备技术和生产优势,同时集聚了更多海内外科技人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放眼望去,在深圳“20+8”产业集群中,既有比亚迪、华为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众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的创新企业。毫不夸张地说,在各个产业链环节中,深圳都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企业或产业集群。

深圳的征途

杭州爆火后,各地反思层出不穷,为什么讨论度最高的总是深圳?

换句话说,为什么深圳总是被拿来比较?或许,这源于深圳在中国科创版图上历来承载着最多的希望。

创投圈依然记得,2022年深圳率先落地了“20+8”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随之而来的千亿级引导基金开创了业内先河;2024年,深圳又提出了“大胆资本”,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取消了返投时序硬约束,一次次突破了原有的限制。

“深圳是一座充满危机感的城市。”这是常驻深圳的投资人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正如过去半个月,深圳忙于行动。2月23日和3月2日,深圳接连召开了两场新闻发布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打造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随即,一天内接连发布了四大产业政策。

具体到吸引人才方面,深圳想方设法为在深就业或创业的人才提供服务,例如提供一张床、一间房,甚至一套房等。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可获得15天免费住宿,对于在深就业创业的人才,提供面积不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有志在深圳发展的各类人才进得来、住得安、留得下、能成业。

至于吸引产业,深圳在人工智能及其终端、具身智能、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方面立下了多个目标——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超过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过10家;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将达到8000亿以上,力争达到1万亿元;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将超过1200家;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

投资界最新了解到,深圳国资国企还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不少于100亿元的创投资金支持;并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国资基金,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又一股活水涌来。

在深圳的任何一家咖啡馆坐一个下午,你都能听到这些行业术语,从几年前的SKU、出海、供应链,到现在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量子科技……这里随时都可能诞生一个新的创意。

还记得三年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颜宁回到深圳,她在首场演讲中提到了对深圳生活的期待——

“周末可以在马峦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龟村自然书房,在醇香的咖啡中、在精美的甜点旁安静地读书……”晴天傍晚,深圳湾的落日下总是挤满了年轻人。落日终将升起,他们所到之处皆是未来。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人工智能猿
    下一篇

3月6日凌晨,科技圈被一个名为Manus的产品刷屏了,一支来自中国的团队正式对外发布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