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可以看到,压力首先传递到了大模型“六小虎”——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Minimax和阶跃星辰。国内AI投资者已经感受到了寒意,“大模型创业公司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融资门槛越来越高。早在2024年5月,DeepSeek发布了DeepSeek-V2开源MoE模型,因其显著降低了推理成本,引发了大模型的价格战。“特别是V2.5版本发布后,DeepSeek几乎成为了最强的模型之一。”
这是否意味着曾经风光无限的六小虎们正在失去光彩?一位匿名的AI投资者直言:
“有三家已经出局了。”
DeepSeek爆红后
“六小虎”的200亿估值受到挤压
DeepSeek的爆红意外开启了中国科技崛起的宏大叙事。北京和杭州的办公室楼下一度挤满了前去拜访的媒体和投资者。有消息称DeepSeek首次考虑进行外部融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近期招聘CFO、注册香港公司等动作也被视为资本化的准备。
不过很快就有辟谣出现。当然,DeepSeek有不融资的底气,因为背后有强大的量化私募幻方基金支持。DeepSeek成立以来一直依靠幻方提供的资金,梁文锋曾公开表示:“幻方作为出资人之一,有足够的研发预算。”
戏剧性的一幕正在上演:一边是无法投资的DeepSeek,另一边是以“六小虎”为代表的AI独角兽开始陷入融资困境。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认为,受DeepSeek影响,“大模型创业公司的融资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过去,烧钱是大模型创业的共识,但DeepSeek以极低成本改变了AI的游戏规则,其他玩家不得不面对投资人的质疑——“DeepSeek不需要那么多投入却做得更好,为什么还要投你?”
过去一段时间,头部大模型企业凭借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形成了大模型“六小虎”。但在技术突破难、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估值先行,业务后追”的模式一旦脱节,风险将迅速增加。
事实上,随着几家头部大模型公司相继达到200亿元的估值,能够接住这样估值水平的投资方已经不多了。一位AI投资者透露,“自去年下半年起,除了国资和中东资本,基本没人能投了。”
可以证实的是,智谱AI的新一轮融资中,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主要是杭州当地的国资。
商业化落地艰难,投资人也开始变得谨慎。有报道称,一家公司一年收入3亿,但训练模型却花费了20多亿。王晟也提到,“最近见了一些投了明星大模型创业公司的投资人,他们都很焦虑。”
大模型六小虎正在走向分化。例如,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宣布放弃训练超大模型,并坦言,“追求AGI需要充足甚至不计代价的资源储备,但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现有实力。”目前,零一万物正通过拆分业务“造血”,按照他的说法是“先去找投资人聊聊,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投资”。
如此情形反映了市场的焦灼情绪。
告别融资狂飙时代
DeepSeek之前,大模型融资狂飙的时代历历在目。
梳理“六小虎”,除了智谱AI和Minimax成立较早,其他几家都在ChatGPT发布之后成立。它们承载着成为中国OpenAI的期望,国产大模型“六小虎”陆续登场:百川智能成立于2023年3月,月之暗面、阶跃星辰成立于2023年4月,零一万物成立于2023年5月。
大模型上半场,入场方式简单粗暴——“如果2023年5月份之前没能及时融到1个亿美金,那你就出局了。”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解释过融资窗口的紧迫性:“我们2023年2月开始集中做第一轮融资。如果延迟到4月,基本就没机会了。但如果2022年12月或2023年1月做也没机会,当时有疫情,大家没反应过来。”据他判断,真正的窗口期只有一个多月。
回头看,杨植麟的判断非常准确。早些成立的公司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大幅攀升,新进入者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资源来追赶。2023年下半年后成立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已经很难再拿到大额融资了。
创投圈仍然记得,“六小虎”掀起了2024年的融资竞赛。
2024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由阿里领投的超10亿美元融资,将大模型第一梯队的基准线推向200亿元估值。而智谱AI在2024年完成了至少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美团、阿里、腾讯等,估值突破200亿元。
随后,百川智能加入竞争。去年7月,百川智能宣布完成A2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50亿元人民币,并以200亿元估值开启B轮融资。至此,百川智能的资本阵营中不仅站满头部大厂和市场化机构,还集齐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国资。
到去年底,阶跃星辰宣布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基金、腾讯投资、五源资本、启明创投等,成为2024年最后一个进入200亿估值梯队的通用大模型公司。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化焦虑。业内有一种说法是,一家估值200亿的公司,至少需要在未来2-3年内创造2亿的利润。然而,目前几乎没有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跑出清晰的盈利路径。这种估值与商业潜力的巨大落差,挑战着投资人的耐心。
目前,六小虎们似乎还有喘息的机会。从融资情况来看,最新的智谱AI完成了新一轮10亿元融资,阶跃星辰在去年底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短期资金焦虑较小;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在2024年的融资规模超过50亿,据知情人士透露,“并不缺钱”,“市场并非只能容纳一家,关键是后续的用户增长情况和商业化能力”。
反映到具体行动上,“六小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比如阶跃星辰和MiniMax相继走上开源之路,借助开源生态延续竞争力;智谱AI与三星合作;传闻百川智能已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并深耕医疗垂直领域大模型,以行业壁垒抵御冲击。
月之暗面被认为是这波受影响最大的创业公司。目前,Kimi选择坚持“AGI使命”。但相比去年在新媒体渠道进行了大规模投放,现已调整投放战略,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知情人士透露,“现在月之暗面开始控制投放,一旦改变烧钱投放的思维模式,资金压力就会减轻。”
一场生存游戏正在开启。
突围者胜
中国团队正在改写全球格局
放眼望去,DeepSeek正在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
谈到DeepSeek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爆火,峰瑞资本分析认为:20%归功于技术创新,80%则源于它从开源生态中获得的影响力和背后的中国元素。
从技术角度讲,DeepSeek用极低的算力成本,实现了与全球一线预训练大模型相媲美的能力。“更多的影响力其实要归功于这些创新背后的中国元素。”在峰瑞资本看来,由于海内外的信息差,中国团队推出的大语言模型让人们感到惊讶——中国AI行业的发展情况可能并没有想象中与OpenAI所代表的最先进水平之间差距那么大。过去OpenAI一家独大的局面受到冲击,AI权力面临重构。
来自中国的科技力量,让大家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欧盟联合Blackstone、KKR、EQT等20多家投资机构,投入2000亿欧元以推进欧洲AI产业;印度首富安巴尼旗下的信实工业计划投资200亿至300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规模数据中心……全球AI军备竞赛愈发激烈。
诚然,动辄数百亿美金可能会带来一场AI泡沫。但是创投圈历来信奉“无泡沫不繁荣”。回顾近现代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许多伟大的科技创新,都是在这些泡沫及其引发的衰退过后,才迎来了真正的大繁荣。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中国必将拥有自主的大模型。大家的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了。继DeepSeek之后,腾讯元宝杀出重围,位居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第一;最新则是国内大模型团队Monica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Manus一夜爆火。
想起DeepSeek公告中的一句话:没有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只有纯粹的车库文化和社区驱动的创新,“每分享一行代码,都会成为加速AI行业发展的集体动力。”
“当AI热潮退去时,只有约1%的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即使只有1%的可能,也没人愿意错过这张未来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