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亿,「药王」恒瑞医药要去IPO了

图灵汇官网

孙飘扬领导的恒瑞医药即将赴港上市

近日,投资界传来消息,恒瑞医药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这标志着这家市值2800亿元的医药巨头正式启动了香港IPO进程,可能很快就会实现"A+H"两地上市。

孙飘扬与恒瑞医药

提起恒瑞医药,不能不提到它的灵魂人物——孙飘扬。作为江苏淮安人,孙飘扬被誉为“药神”。他在30多年的时间里,将一个不起眼的小药厂发展成中国医药界的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的市值曾一度突破6000亿元。如今,66岁的孙飘扬有望再次在IPO中敲响钟声。

孙飘扬的妻子与翰森制药

孙飘扬的妻子钟慧娟掌舵的翰森制药早在2019年就已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市值超过900亿港元。

孙飘扬的创业历程

孙飘扬出生于1958年的江苏淮安,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多年后,他获得了南京大学的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孙飘扬被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恒瑞医药的前身),担任技术员。由于他的勤奋和才能,他被提拔为副科长,并最终在32岁时被任命为厂长。

转型与发展

上任后,孙飘扬提出要转型生产新药,提升企业竞争力。他认为,“没有技术,命运就在别人手里。而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90年代初,孙飘扬收购了一种抗癌新药的专利权,并在1995年完成了生产与测试,获得了美国FDA认证。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多个新药品种。在他的领导下,连云港制药厂在1996年实现了营收过亿元的目标。

恒瑞医药的成长

后来,连云港制药厂经过改制,变成了今天的恒瑞医药。2000年,恒瑞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A股市场的药王。2003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启动股改,并在2006年完成股改,孙飘扬成为恒瑞医药的实际控制人。恒瑞医药成为中国医药界的领军企业,市值一度达到6000亿元。

挑战与调整

然而,随着孙飘扬的退休,恒瑞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恒瑞医药的业绩不达标,多款药物未中标国家集采,股价也大幅下跌。2021年7月,孙飘扬再次出山,重新掌管恒瑞医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调整措施,包括坚决淘汰低竞争力的产品,并着手布局“自研+收购”的发展模式。此外,他还强调了创新药的海外拓展。

改善与前景

经过一系列调整,恒瑞医药的业绩得到了显著改善。2024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67%、32.98%和37.38%。目前,恒瑞医药的市值超过2800亿人民币,正在寻求二次上市的机会。2024年12月,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并在今年1月初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创新与国际化

根据招股书,2024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01.9亿元和46.2亿元,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47.7%,意味着恒瑞医药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创新药。恒瑞医药专注于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科学等领域,目前拥有17款已上市的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此外,公司还拥有超过90款候选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及八款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在研创新药。

香港IPO的动因

恒瑞医药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扩大国际知名度,并优化资本结构。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广泛,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H股发行可以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为公司多元化融资提供助力。更重要的是,香港上市可以增强恒瑞医药的全球化布局,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进一步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

夫妻同登IPO舞台

如果恒瑞医药顺利在香港上市,孙飘扬将与妻子钟慧娟一起站在IPO敲钟的舞台上。钟慧娟同样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她从人民教师转型成为创业者,带领翰森制药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力量,市值超过900亿港元。

A股公司赴港上市潮

恒瑞医药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同一天,生物制药公司迈威生物也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与恒瑞医药类似,迈威生物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提升公司国际化水平。年内,多家A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宣布赴港IPO,包括康乐卫士、百利天恒等。这些公司体量庞大,市值合计超过1.8万亿元。

全球化战略

回顾2024年,最瞩目的“A赴H”事件莫过于美的集团和顺丰控股。美的集团在港交所上市,融资金额超过356亿港元,成为去年中企最大IPO。顺丰控股则成为首家“A+H”的上市快递巨无霸,总市值约1700亿港元。

未来展望

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进程变得更快了。港交所宣布优化上市审批流程,对于达到100亿市值的A股公司在香港的上市申请可以进一步缩短到30个工作日。这意味着,更多的公司将会涌入香港市场,港股将迎来一场浩浩荡荡的IPO潮。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科技驱动
    下一篇

该基金的合伙人包括国智投(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智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基金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