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朋友忙并购去了

图灵汇官网

陈辰最近变得格外忙碌,手头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并购交易上——上市公司寻找并购目标,国资机构寻找项目,以及频繁询问是否有愿意出让控股权的上市公司。

近几个月,这类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并购新规出台后,老板们连夜开会确定方向。”他似乎找回了久违的兴奋感。

在他看来,同行们都在积极推荐和推介并购项目,每人手里都有五个以上的目标。这成为一种趋势的标志。前不久,上海一家精品财务顾问(FA)机构的合伙人决定,全面转向并购业务,不仅专注于FA交易,还计划成立一只人民币并购基金。大家都期待通过并购找到新的出路。

最近FA忙着找并购项目

今年的并购活动引人瞩目。FA们对此深有体会。根据并购六条的规定,活跃的并购市场离不开中介机构的支持,接下来将引导证券公司等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方面的功能,助力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并购。

陈辰注意到,从业多年以来,今年的变化尤其显著,“现在大家见面都会聊并购,很多上市公司也来找我们商讨具体需求。”

众所周知,今年一级市场的整体形势较为低迷,FA撮合交易的成功率也越来越低,忙前忙后却常常徒劳无功。甚至有些FA半年多都没有做成一单生意,不得不将其作为副业来做,裁员的声音不断传出。

然而,并购却意外地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并购市场,可并购的标的也大幅增加,FA收到的需求清单也越来越长。

“明显感觉到并购需求强劲,无论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甚至是中小企业的整合并购,现在的报价都比较合理,更加符合预期。”一位FA从业者表示。

其中,国资并购表现尤为活跃。据清科第十八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大会上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中,国资央企并购的数量超过60%。

“一方面,国资资金充足,可以低成本加杠杆;另一方面,资产价格较低,尤其是优质企业愿意出让控股权。”长江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涵补充道。

陈辰近期忙于出差,他要帮助珠三角某制造业大市的国资投资平台寻找一家营收超过10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低于60%的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目标,更重要的是该企业需要有实际产能。

开始接受被并购的命运

并购交易如火如荼,除了投资方急于退出的需求外,还有创始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开始接受现实,放弃幻想。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5494起,同比下降28.3%,剔除极端案例后,投资金额下降了28.6%,依然处于紧缩状态。一级市场融资困难重重,不少创业公司难以融到下一轮资金。

因此,一些因生存线所迫、急需现金流但又无法融资的创业公司选择通过并购来避免回购和破产的命运。甚至有些项目愿意低价出售。

部分创始人决定不再坚持IPO,而是选择将公司卖掉。这并不难理解。随着企业IPO渠道的收紧,初创公司的退出路径变得更加狭窄,市场对企业的质量要求更高,IPO的时间表也被拉长,许多企业的上市梦想破灭。

现状摆在每个人面前。与其苦苦等待IPO,不如将企业交给下一个买家,实现简单而体面的退出。

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被并购的命运。近日,指纹芯片大厂汇顶科技宣布将收购云英谷的控股权,后者由清华学霸顾晶创立。该公司此前经历了多次融资,投资方众多,还曾启动过IPO,但最终选择了被并购的道路。

此外,字节跳动也收购了一支团队——深圳市十大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变更,成为字节跳动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旗下拥有耳机品牌Oladanc。收购完成后,创始人李浩乾加入了字节跳动。投资方如蓝驰创投、黑蚁资本和蜂巧资本等在不到一年内实现了退出,结果令人满意。

卖掉公司,体面地离开,成为了大时代中的另一种选择。

正如一位券商投行委负责人所说:“适合继续IPO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从而更快满足IPO标准;而对于独立申请IPO不确定较高的企业,直接卖给上市公司或其他买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谈不拢的价格

并购之路漫长

一级市场正在直面这一现实。曾经坚持“非IPO不退”的明星创业公司纷纷转向并购,但也有企业“放不下身段”——创业多年,不愿被出售。达成一笔并购交易,各方仍需调整心态。

换句话说,能否坦然接受并购,是交易成功的关键一步。

最好的交易时机往往稍纵即逝。一家产业投资基金的负责人提到,梳理后发现,成功的并购项目往往需要六七年的长期布局和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而不是一蹴而就。

华南一家FA分享了一个案例,之前跟踪的一家新材料公司的创始人,在面对多个亟待退出的投资方和持续走低的估值时,最终同意出售。然而,FA介绍的买方却始终未能令他满意,几经谈判后仍无果而终。

承载了多方期待的并购交易,现实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困境之一在于买卖双方对并购估值预期的严重错配。

一位券商负责人表示,在他参与的一些交易中,前期双方沟通得非常融洽,但到了最后的估值环节,发现双方对于估值的预期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短期内无法通过谈判解决。

“当IPO退出通道几乎关闭时,这种情况下的并购如同城下之盟,并购价格会大打折扣,扭曲的价格会严重影响前期投资者的利益。”一位创投圈资深从业者写道。

“没有完美的并购,只有合适的价格。”最近一家芯片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采用了差异化定价和评估值的方案,其中差额由管理团队股东让渡,首轮投资人获得了超过70%的收益,其他外部投资人也获得了20%以上的收益,最终成功落地。

如何在最佳时机做出并购决策,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刘帅政
    下一篇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周五下午,本周(11月30日-12月6日)LP动态共3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