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最大IPO来了,奕斯伟材料估值240亿

图灵汇官网

年末,一场重量级的IPO引起了广泛关注。

投资界了解到,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材料”)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被上交所受理。这意味着,西安今年最大的IPO项目浮出水面。

通过奕斯伟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低调而伟大的企业家——王东升,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2019年,从京东方退休的王东升选择了二次创业,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提升国产硅片的自给率。至今,奕斯伟材料已经吸引了近60家VC/PE机构,估值达到240亿元。

回顾过去,王东升解决了中国“缺芯少屏”的问题之一;如今,他又投身到“造芯”事业中。

京东方创始人转身

年过六旬,他再次创造了一个IPO

王东升无疑是奕斯伟材料的灵魂人物。他1957年出生,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务会计专业,1982年加入北京电子管厂,负责财务工作。之后,他带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京东方的前身),将其发展成为全球显示屏领域的领导者。

如今,京东方市值已超过1600亿元。在王东升的领导下,京东方成为全球显示屏市场的领军者,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出货量第一。

2019年,62岁的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但他并未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受邀加盟北京奕斯伟科技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到“芯”事业中。2020年2月,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重组成立,王东升被选为董事长。

在一次公开论坛上,王东升曾分享道:“一个企业如果始终依赖创始人的个人能力,那不算成功。只有当创始人离开后,企业依然能良好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将京东方交给新一代,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第二个目标,则是投身集成电路领域。

奕斯伟集团是一家集成电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其核心业务包括芯片与方案、硅材料以及生态链投资孵化。硅材料业务主要包括半导体级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

众所周知,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其性能和供应能力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半导体硅片主要集中在8英寸及以下,而12英寸硅片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加快提升国产硅片的自给率显得尤为重要,奕斯伟材料也因此应运而生。

奕斯伟材料位于西安高新区,主要研发和制造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王东升一直担任董事长至2023年2月,之后为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杨新元接任董事长职务,但王东升仍担任公司董事和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

奕斯伟材料董事长杨新元曾表示,过去98%的12英寸硅片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据。如今,他们研发生产的12英寸硅片可以应用于高端芯片制造,打破了国内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为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奕斯伟材料目前在西安高新区拥有两座工厂,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产能已达到65万片/月,占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的约7%。

根据SEMI预测,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将超过1000万片/月。奕斯伟材料已将第一工厂的产能从50万片/月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预计两个工厂合计产能可达120万片/月,成为全球12英寸硅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近60家VC/PE支持

估值高达240亿

奕斯伟材料的IPO申请揭开了这家公司的神秘面纱。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奕斯伟材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硅片供应商,产能和月均出货量分别占全球的7%和4%。2024年1月至9月,公司月均出货量超过45万片,同比增长50%。

目前,奕斯伟材料已向联华电子、力积电、格罗方德、日本铠侠、美光科技等全球一线晶圆厂批量供货,外销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50万片/月产能的第一工厂已在2023年达产,第二工厂于2024年正式投产,计划2026年达产。

招股书还首次披露了公司的业绩情况。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奕斯伟材料分别实现营收2.08亿元、10.55亿元、14.74亿元和14.34亿元,但尚未实现盈利,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6.92亿元和-6.06亿元。

对此,奕斯伟材料在招股书中坦言,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发展路径,新进入者通常需要经历4至6年的亏损期。此外,公司已启动总投资额125亿元的第二工厂建设,2024年首期5万片/月产能已投产,第二工厂后续达产将进一步增加盈利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奕斯伟材料身后站着一支强大的投资军团。据不完全统计,奕斯伟材料已获得近60家机构的支持,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

2021年7月,奕斯伟材料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由中信证券投资、金石投资联合领投,中网投、陕西民营基金、毅达资本、众为资本、国寿股权等机构跟投,老股东芯动能、三行资本追加投资。

一年后,奕斯伟材料完成近4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创下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此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尚颀资本、恒旭资本、国投创合、上海综改基金、源码资本、国开科创、广投资本、泓生资本、西安高新金控、中芯熙诚等机构跟投,老股东国寿股权、中冀投资、普耀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2023年5月,二期基金等8名投资者以23.00亿元认购新增股本29.0805万元,即为C2轮融资,对应投前估值177.05亿元。随后在2024年6月,奕斯伟材料新增5家股东,包含光子强链、鑫华半导体等,通过受让原股东毅达鑫业所持全部股份完成入股,转让价格估值在C2轮融资投后估值200.05亿元基础上溢价约20%,最新估值约为240亿元。

一位投资人回忆起在西安调研奕斯伟材料的经历:工厂位置非常偏僻,几乎位于秦岭边。为了专心研发,奕斯伟材料的高管团队选择住在工厂里。

“他们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选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种创业精神让人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做不到的。”

最低调的大佬

他几乎投资了一整条产业链

透过奕斯伟材料,外界得以窥见王东升“芯”版图的一部分。

除了奕斯伟材料,王东升还掌控着另一家独角兽企业——奕斯伟计算。这是一家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与方案提供商。早在2020年6月,奕斯伟计算就完成了超过2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由君联资本和IDG资本联合领投,海宁鹃湖科技城开发投资、阳光融汇、海宁市实业资产、光源资本等机构跟投;芯动能、三行资本、博华等老股东也进行了追加投资。

2021年12月,奕斯伟计算获得了25亿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金石投资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尚颀投资、国开科创、华新投资等机构跟投,老股东IDG资本、君联资本、刘益谦等持续加注。

去年6月,奕斯伟计算完成了超过30亿元的D轮融资,阵容同样豪华: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国鑫创投联合领投,亦庄国投、瑞丞基金、中新基金、奕行基金、广发乾和、建投投资、广州产投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云从科技、鹃湖梦想、初芯基金、策源资本、超高清产业基金等机构跟投。

投资界普遍认为,奕斯伟计算的成功离不开王东升及其团队的努力。君联资本总裁/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奕斯伟计算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看好其发展前景;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也指出,奕斯伟计算拥有一流的企业家和创始团队、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和完善的产品布局。

年过花甲的王东升依然是创投圈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一手造芯,一手投资。生态链投资孵化,一直是奕斯伟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官网介绍,奕斯伟集团已经打造出一套完整的投资孵化流程:产业研究→孵化项目筛选→项目企划和可行性研究→团队组建与前期研发→产业化落地→技术与管理赋能→融资规划与成长机制→可持续发展。

其中,奕成科技是一个典型案例。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奕成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成电路领域的板级系统封测服务提供商。其最大股东为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控股股东北京奕明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是王东升。

2023年8月,奕成科技完成了超过10亿元的B轮融资,由经纬创投、倍特基金领投,建投投资、尚颀资本、骆驼股权、成都科创投、熙诚致远、博众信合、佰仕德、长安汇通、东方江峡、盈峰投资、拔萃资本、桐曦资本、鼎兴量子等机构跟投。

此外,奕斯伟集团还投资了奕成科技、奕行基金、奕晖装备、国科光芯、欣晖材料等多个项目,覆盖板级系统封测、专业IC封测、装备与耗材、激光雷达等多个细分领域。

时至今日,半导体行业已成为一场不能输的全球竞赛。正如王东升所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初心和使命应当是“家国情怀,世界担当”。越来越多像王东升一样的创业者,正在投身这场历史洪流。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shubohui
    下一篇

基金主要采用“股权直投+参股子基金”的方式,重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向省委省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