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最大IPO来了,奕斯伟材料估值240亿

图灵汇官网

年末,一场重量级IPO引起了广泛关注。

投资界了解到,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材料”)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被上交所受理。这意味着西安今年最大的IPO项目诞生了。

通过奕斯伟材料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低调但极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王东升,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2019年,王东升从京东方退休后,选择了再次创业,加入了北京奕斯伟科技。他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提高国产硅片的自给率。如今,奕斯伟材料已经吸引了近60家VC/PE投资,估值达到了240亿元。

回顾过往,王东升解决了中国“缺芯少屏”的问题,特别是“屏”的部分。现在,他又投身于“造芯”事业,再次引领潮流。

京东方创始人再出发

年逾六旬,王东升再度创立IPO。

毫无疑问,王东升是奕斯伟材料的灵魂人物。1957年出生的他,早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曾在1982年加入北京电子管厂,负责财务工作。后来,他带领团队创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京东方的前身。如今,京东方的市值已超过1600亿元,在王东升的带领下,京东方已成为全球显示屏市场的领军企业,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出货量。

图片

2019年,62岁的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但他并未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应邀加盟北京奕斯伟科技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芯”事业。2020年2月,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重组成立,王东升当选为董事长。他曾公开表示,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创始人的努力,更在于即使创始人不在时,企业依然能稳健发展。因此,他的第一个梦想是把京东方交给下一代,让他们做得更好;第二个梦想则是进军集成电路领域。

奕斯伟集团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提供商,其核心业务涵盖芯片与方案、硅材料、生态链投资孵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硅材料业务主要包括半导体级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

众所周知,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其性能和供应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半导体硅片主要集中在8英寸及以下,12英寸硅片正片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提升国产硅片自给率,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奕斯伟材料也因此应运而生。

奕斯伟材料位于西安高新区,专注于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的研发和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王东升一直担任董事长直至2023年2月。随后,为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杨新元成为新任董事长,而王东升则继续担任董事和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

此前,奕斯伟材料董事长杨新元表示,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市场一度被国外企业长期占据98%的份额。然而,通过研发和生产,奕斯伟材料提供的12英寸硅片已经可以用于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改变了国内12英寸硅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使中国在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奕斯伟材料在西安高新区已拥有两家工厂,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产能已达到65万片/月,约占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的7%。

根据SEMI预测,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将超过1000万片/月。奕斯伟材料已将其第一工厂的产能从50万片/月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预计两个工厂合计产能将达到120万片/月,跻身全球12英寸硅片头部供应商行列。

引人注目的投资阵容

估值高达240亿元

奕斯伟材料的招股书揭开了其神秘面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奕斯伟材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硅片厂商,产能和月均出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7%和4%。2024年1月至9月,奕斯伟材料的月均出货量超过45万片/月,同比2023年增长了50%。

目前,奕斯伟材料已向包括联华电子、力积电、格罗方德、日本铠侠、美光科技等全球一线晶圆厂批量供货,外销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此外,第一工厂50万片/月的产能已在2023年达产,第二工厂已于2024年投产,计划于2026年达产。

招股书还披露了奕斯伟材料的业绩情况。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08亿元、10.55亿元、14.74亿元和14.34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6.92亿元和-6.06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对此,奕斯伟材料在招股书中表示,参照国内外同行的发展路径,新进入者通常需要经历4至6年的亏损期。此外,公司正在推进总投资额125亿元的第二工厂(50万片/月产能)建设,2024年首期5万片/月产能已投产,后续达产将进一步增加盈利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是证监会《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奕斯伟材料身后有着一支豪华的投资军团。据统计,奕斯伟材料的机构股东多达近60家,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

2021年7月,奕斯伟材料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中信证券投资、金石投资联合领投,中网投、陕西民营基金、毅达资本、众为资本、国寿股权等机构跟投,老股东芯动能、三行资本追加投资。

时隔一年,奕斯伟材料又完成了近4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创下当时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本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尚颀资本、恒旭资本、国投创合、上海综改基金、源码资本、国开科创、广投资本、泓生资本、西安高新金控、中芯熙诚等机构跟投,老股东国寿股权、中冀投资、普耀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此后,奕斯伟材料融资节奏不断加速。2023年5月,二期基金等8名投资者以货币23.00亿元认购新增股本29.0805万元,即为C2轮融资,对应投前估值177.05亿元。

随后在今年6月,奕斯伟材料新增5家股东,包括光子强链、鑫华半导体等,通过受让原股东毅达鑫业所持全部股份完成入股,转让价格估值在C2轮融资投后估值200.05亿元基础上溢价约20%。以此计算,奕斯伟材料最新估值约为240亿元。

此前,在一次交流中,一位投资人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他前往西安实地调研奕斯伟材料时,发现工厂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几乎位于秦岭边上。奕斯伟材料的高管团队为了专注研发,选择住在工厂内。

“他们放弃了之前优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敢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种创业精神让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做不到的。”

最低调的大佬

他几乎投资了一整条产业链

通过奕斯伟材料,外界得以窥见王东升“芯”版图的一部分。

在王东升手中,还有一家超级独角兽——奕斯伟计算。这是一家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与方案提供商。早在2020年6月,奕斯伟计算就获得了超过2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由君联资本和IDG资本联合领投,海宁鹃湖科技城开发投资、阳光融汇、海宁市实业资产、光源资本等机构跟投;芯动能、三行资本、博华等老股东也进行了追加投资。

随后在2021年12月,奕斯伟计算获得25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石投资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尚颀投资、国开科创、华新投资等机构跟投,老股东IDG资本、君联资本、刘益谦等持续加注。

印象深刻的是去年6月,奕斯伟计算宣布完成超30亿元D轮融资,阵容依旧十分豪华——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国鑫创投联合领投,亦庄国投、瑞丞基金、中新基金、奕行基金、广发乾和、建投投资、广州产投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云从科技、鹃湖梦想、初芯基金、策源资本、超高清产业基金等机构跟投。

正所谓投资就是投人,奕斯伟计算背后的投资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对王东升的欣赏和认可。君联资本总裁/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奕斯伟计算拥有一支以王东升为核心的优秀团队,看好公司的发展机会;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指出,奕斯伟计算拥有一流的企业家和创始团队、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和完善的产品布局。

毫无疑问,年逾花甲的王东升仍然是创投圈最具影响力的创业领袖之一。

一手造芯,一手投资。生态链投资孵化一直是奕斯伟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官网介绍,奕斯伟集团已打造出一套完整的投资孵化流程:产业研究→孵化项目筛选→项目企划和可行性研究→团队组建与前期研发→产业化落地→技术与管理赋能→融资规划与成长机制→可持续发展。

其中,奕成科技堪称一个经典案例。奕成科技成立于2017年,位于成都高新区,是一家集成电路领域板级系统封测服务提供商。股权结构显示,奕成科技的最大股东是持有40.82%股份的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而后者控股股东北京奕明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是王东升。

2023年8月,奕成科技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由经纬创投、倍特基金领投,建投投资、尚颀资本、骆驼股权、成都科创投、熙诚致远、博众信合、佰仕德、长安汇通、东方江峡、盈峰投资、拔萃资本、桐曦资本、鼎兴量子等机构跟投。

此外,在奕斯伟集团的投资版图中,还投资了奕成科技、埃纳检测、芯晖装备、国科光芯、欣晖材料等公司,均围绕半导体产业链展开。投资领域涵盖了板级系统封测、专业IC封测、装备与耗材、激光雷达等细分行业。

时至今日,半导体行业已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竞赛。正如王东升所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中国企业家的初心和源动力应该是“家国情怀,世界担当”。眼下,越来越多像王东升一样的创业者,正前赴后继地投身这场历史洪流。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胡蓉
    下一篇

片仔癀盈科基金总规模10亿元,主要投资于中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行业的企业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