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顺丰快递员支撑起了一个巨大的IPO。
今日(11月27日),物流巨头顺丰控股在香港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为34.3港元/股,总市值超过1700亿港元。
回溯到1993年,王卫创立了顺丰,开启了创业之路。在这30年间,顺丰见证了中国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几年前,顺丰通过借壳上市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如今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二次上市,标志着其进军海外市场。
一向低调的物流大亨王卫,今天再次站在敲钟台上。目前,他掌控着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嘉里物流、顺丰同城和丰巢等多家公司,其上市公司版图正在逐步扩大。
顺丰的故事始于王卫。
1970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来移居香港。高中毕业后,成绩一般的王卫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是进入了一家服装印染厂工作。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许多香港工厂迁往珠三角地区,王卫所在的印染厂也随之搬迁到广东顺德。
随着两地之间的物流需求急剧增加,王卫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何不自己成立一家物流公司,专门负责运送货物?
1993年,23岁的王卫从父亲那里借来10万元,在顺德成立了顺丰。起初,顺丰仅有六名员工,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店。王卫和他的员工背着背包,拉着行李箱穿梭于两地之间运送货物。
不久,顺丰逐渐崭露头角,不仅在顺德到香港的线路取得了成功,还陆续开通了广州番禺到香港、澳门的线路。凭借价格战和速度优势,顺丰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逐渐在众多快递公司中脱颖而出。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这也是顺丰发展的转折点。王卫抓住机会,在航空公司业务低迷时期,与扬子江快运签订了五架飞机的包机合同。此举使顺丰成为首个将民营快递业务带上天空的公司,奠定了其行业地位。
随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迅速崛起。2016年,圆通通过借壳上市,掀起了国内快递公司上市的热潮。
公开资料显示,顺丰仅在2013年进行过一次融资,获得了80亿元的资金支持。尽管如此,王卫一直未急于上市。直到2017年,顺丰控股通过借壳鼎泰新材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一次,王卫带着顺丰站在了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敲钟台上。值得注意的是,顺丰控股吸引了众多基石投资者,包括橡树资本、惠汉、WT资产管理、中国太保、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Infini、Wind Sabre、摩根士丹利国际、Ghisallo以及睿郡资产等。
三十年光阴荏苒,顺丰从一家小小的门店成长为首家"A+H"的上市快递巨头。
顺丰的业务覆盖面广泛,包括快递、快运、冷链物流、同城配送、供应链解决方案及国际物流服务。其业务模式具有三个关键属性:直营模式、综合物流能力和独立第三方。截至2024年6月30日,顺丰控股拥有约220万活跃月结客户及约6.99亿散单客户。
财务数据显示,顺丰2021年至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2072亿元、2675亿元和2584亿元;毛利分别为257.78亿元、330亿元和326.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2.4%、12.3%和12.6%。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3年收入计算,顺丰控股是亚洲最大及全球第四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
从财务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顺丰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44%和21.59%,经营状况较为稳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顺丰持有的现金超过220亿元。
尽管数字庞大,但对于一家快递巨头而言,这似乎仍然不够。物流行业是重资产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成本定价权”上,还体现在“末端网络权”和“航空天网权”上。这意味着,除了构建高效配送服务体系外,顺丰还需要建设仓储设施、分拣中心,甚至购买飞机、货车,聘请飞行员,建设机场等。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顺丰的总负债已攀升至112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52.59%,而在2020年,顺丰的总负债仅为544亿元。
自2017年在A股上市以来,顺丰先后进行了两次公开募资,共筹集了200多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购置飞机、投资建设机场和设备升级等方向。此次港股上市预计募资净额约为52.7亿元人民币,重点是国际化。招股书中指出,募集资金净额约45%将用于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
早在2021年,顺丰斥资175.55亿元收购了东南亚物流企业嘉里物流51.5%的股权,开始了国际化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顺丰的海外业务收入为139亿元,占总收入的10.34%,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
海外市场无疑是新的战场。除了顺丰,国内其他快递巨头如菜鸟、京东物流、中通、申通、圆通等也在东南亚市场激烈竞争。菜鸟以每年1-2个国家的节奏建设海外本地物流网络;京东物流的服务范围已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此外,中通、申通、圆通等在东南亚市场也有深厚的布局,不断加大投入。
在去年的顺丰股东大会上,王卫明确表示:“顺丰要在国际化上抓住机遇,不能比竞争对手慢。”他还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确保业务规模和公司价值在亚洲位居第一,在全球排名第三。
顺丰的海外征程刚刚拉开序幕。
被称为“快递之王”的王卫,如今已掌控多家上市公司。
首先,让我们谈谈顺丰同城。2015年前后,随着国内本地生活的兴起,同城即时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风口。顺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迅速布局。
起初,顺丰同城作为顺丰控股集团的一个事业部开展同城即时配送服务,由顺丰控股的老将孙海金带队。那几年,即时配送市场竞争激烈。从2016年开始,顺丰同城的营收从最初的5000多万元增长到第二年的3亿多元,再到第三年的10亿多元。2019年,顺丰宣布同城配送业务独立运作,成立顺丰同城,直至2021年底成功在香港IPO。
同样在2021年,顺丰房托正式登陆港交所,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收购了港股公司嘉里物流。至此,王卫手中的上市公司增至四家。
今年,丰巢控股也即将进入上市倒计时。丰巢成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徐育斌曾是顺丰的一名快递员。他在一线工作中嗅到了智能快递柜的商机,在得到王卫支持后创办了丰巢。
在丰巢的发展过程中,王卫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年正是由他牵头,丰巢才拿到了启动资金,并随后获得了包括顺丰在内的多家投资方的大额融资,在同城配送大战中站稳了脚跟,最终迈向香港证券交易所。
过去十年,电商行业的繁荣推动了快递物流行业的爆发。然而,相比于雄心勃勃、四处扩张的顺丰,王卫本人却非常低调。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拼多多的早期投资人。
王卫曾回忆说,年轻时他赚了很多钱,生活奢华。虽然当时很有钱,但内心极度空虚。最终,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佛教。王卫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八尊佛像。
他曾说过:“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本事无关。成就取决于福报。因此,有钱并不意味着什么,拥有本事也不值得炫耀。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因此,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应过分渲染。”
“低调一点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