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换帅,她正式执掌400亿

图灵汇官网

一位低调的并购专家浮出水面。

最近,海信家电发布公告,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原公司总会计师、执行董事高玉玲被任命为新任董事长。

现年42岁的高玉玲,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先后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自2007年加入海信以来,她一直致力于公司的财务工作,逐步晋升到核心职位。在这期间,她主导了多项引人注目的并购交易,如海信集团收购欧洲家电品牌Gorenje。

如今,高玉玲正式执掌市值超过400亿元的海信家电,这也使她成为了海信集团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新掌门人。

高玉玲的背景无疑是对当前并购热潮的一种补充。

新任女掌门诞生

并购经验丰富

高玉玲是谁?

通过有限的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她的职业生涯轨迹。高玉玲于1982年出生,18岁时考入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四年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求学期间,她对跨国并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她的硕士毕业论文《联想集团跨国并购及整合研究》就是围绕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进行探讨的。

2007年毕业后,高玉玲加入了海信集团,在集团旗下的海信视像、海信家电等公司从事财务工作,逐渐晋升到关键职位。2015年,她开始担任海信家电的财务负责人,随后又担任海信集团副总会计师和海信家电总会计师。

正是这一年,海信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陆续收购了夏普墨西哥工厂、东芝电视和欧洲高端家电品牌Gorenje等。

在海信集团收购欧洲Gorenje公司的过程中,高玉玲作为财务组负责人,从管理层座谈、项目尽调到报价,带领团队制定并实施整合方案。最终,海信以约2.9亿欧元的价格胜出,为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高玉玲多次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仍然不离并购话题。她说:“上学时学到的并购知识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复杂的挑战,但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此外,高玉玲还积极推动集团的海外共享建设,实现了北美及墨西哥GRS系统的上线和项目验收。她在推动集团财务转型与共享优化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2020年,高玉玲因其在财务管理和集团运营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

直到2024年11月21日,海信家电召开第十二届董事会2024年第四次临时会议,宣布选举高玉玲为新任董事长。这是高玉玲在海信集团的第17个年头。

至此,海信家电迎来了新一任女掌门。

海信并购史

实际上,海信的并购历史源远流长。

海信集团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岛无线电二厂,最初以生产收音机为主。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海信集团逐步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

这一切离不开灵魂人物——周厚健。

1982年,周厚健从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后进入青岛电视机厂工作。1992年,他升任厂长,并在次年将公司更名为海信,寓意“海纳百川、信诚无限”。海信集团善于并购和资本运作,这得益于周厚健早年提出的“以资本的眼光看待资本市场”的理念。

早在1994年,海信并购了淄博电视机厂,随后一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1997年,海信相继并购了贵阳华日电视机厂和辽宁金凤电视机厂。同年,海信剥离电视产业核心资产,成立了海信电器(后更名为海信视像),并在上交所上市。

海信的并购成名之作是收购科龙。

科龙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明星企业,但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经过一年多的争夺,2006年海信以6.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科龙。随后,科龙和容声成为海信的子品牌,公司名称也几经更改,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海信家电。

并购后的科龙经历了艰难的重组过程,但最终成功渡过了难关。

近年来,海信不仅在国内市场布局,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接连收购了东芝电视、Gorenje、日本三电等国际品牌。

同时,海信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家电扩展到智慧电器、芯片等高科技产业。2023年,海信以16.05亿元收购了LED芯片厂商乾照光电的控制权;2024年,海信成功收购并入主A股上市公司科林电气。

目前,海信集团拥有五家上市公司,总营收超过2000亿元。其中,除了海信视像外,其余四家均通过收购而来。

谈及并购策略,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收购不仅可以拓展业务,还可以弥补技术和产业短板。他认为,收购可以避免“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高玉玲出任海信家电董事长,为海信未来的并购之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上市公司并购热潮

放眼望去,大并购的序幕正在拉开。

今年,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层出不穷。9月,TCL科技发布公告,计划以108亿元人民币收购韩国显示面板制造龙头LGD在广州的子公司。TCL的并购之路始于2004年,为其实现全球化业务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名创优品发布公告,宣布以63亿元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成为永辉的第一大股东。尽管两家都是零售行业的龙头企业,但运营逻辑却截然不同。名创优品创始人、董事长叶国富表示:“看不懂就对了,如果看得懂我就没有机会了。”

不并购,难成王。

通过一系列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可行性,已经被各大巨头验证。清科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由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交易共有590起,涉及交易规模1651.57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市场整体的35.5%和39.8%。

据统计,仅上周就有南京化纤、白银有色、南京商旅、恒丰纸业、上海建科、中国核电、山推股份、盛达资源、嘉必优等约2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并购重组进展。

为什么这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

原因显而易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演进,产业调整过程中需要借助资本来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行业洗牌中,加上一级市场融资越来越困难,IPO变得遥不可及,许多创业公司面临着业绩增长困难和经营管理紧张的局面,因此纷纷选择通过并购实现退出。

上市公司无疑是活跃的产业买家。通过并购整合,企业可以实现成长和效率提升。一方面,可以围绕产业链开展上下游并购,打造有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另一方面,对于迫切转型的传统企业来说,跨界并购科创企业,可以为其建立第二增长曲线,使其晋升为新质生产力。

尤其今年以来,并购政策逐步铺开。“新国九条”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投17条”提出拓宽并购重组退出渠道,支持发展并购基金以及完善并购贷款政策;证监会“并购六条”的发布,开启了A股跨界并购的大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正如晨壹基金分析,当一级市场标的丰富且政策逐步放开时,上市公司将成为并购的主力军,而并购基金也将成为并购活跃的推动力量。

然而,并购重组交易并非简单的资本游戏。实际上,并购交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卖方出售的确定性和迫切性,以及买方是否拥有富有经验的内外部交易团队。更不用说后续的企业整合和发展问题。

这是一场漫长的征途。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京雄AI前沿
    下一篇

截至11月20日,年内险企举牌涉及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数量达16家,创下了近4年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