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7日),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圆满结束。备受瞩目的“顶科协”大奖,最终颁发给了两位杰出科学家。
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荣获“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以表彰他在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讲席教授杰瑞米·内森斯获得了“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发现人类颜色视觉的基因、调控机制及其可塑性方面的卓越成就。
这两位科学家是“顶科协”大奖的第三届获奖者,这也标志着该奖项已连续举办三年。
回溯至2021年,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宣布了这笔“对人类科技的永久性公益投资”——红杉中国出资5亿元独家捐赠“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他表示这是“兴趣所在,也是责任所系”。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长远意义的决策。
在颁奖词中,“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兰迪·谢克曼对杰瑞米·内森斯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回顾:
三百年前,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揭示了阳光的光谱。一个多世纪后,英国医生托马斯·杨提出了人眼拥有三种颜色感受器的假设。直到20世纪60年代,颜色感受器才被定位到视网膜的锥状细胞上。到了80年代,杰瑞米·内森斯揭示了三色视觉的分子基础,并绘制了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图谱,阐明了色盲的分子机制。他与詹姆斯·卢普斯基合作,找到了斯塔加特病的致病基因,这是一种常见的早发遗传性黄斑变性疾病。
从肉眼观察阳光的折射到发现黄斑变性的致命基因,人类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努力,或许治愈之路仍然漫长。几代科学家的接力,最终在勤奋和运气的共同作用下,揭示了科学的真理。这是一场“漫长的季节”。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进步和科学家们的成就,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科学精神的传承。内森斯在论坛上表示:“公众是科研的投资者,正是他们对科学进展和科学家的信心,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因此,他决定将千万奖金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公开表示全额捐出奖金的科学家。
这不是他第一次进行捐赠。他的父亲是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丹尼尔·内森斯。2017年,他将父亲的奖牌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汉密尔顿·史密斯奖,以提升公众对青年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他提到,汉密尔顿当年无私地为他父亲提供研究所需的酶样品,这种纯粹、互助的学术氛围值得铭记。
内森斯的经历并非个例。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应用,往往需要多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这种长期的“传帮带”机制保证了科学探索的持续深入和发展,也是人类精神之光的最佳体现。
作为“明星”科学家,内森斯的选择是一种“回报”,也是一种“投资”。他通过实际行动回馈公众和年轻学者,同时也激励更多有才华的科学家投身科研。
红杉中国对顶科协大奖的捐助,可以看作是机构版的内森斯。沈南鹏曾明确表示,红杉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基础科研进步带来的产业机会,而推动科技创新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从“回报”的角度来看,红杉中国的捐赠不仅仅是简单的回馈,而是主动为科技创新“抬轿子”。通过设立这一大奖,红杉中国对基础科学进行实质性的投入,期望在未来带来巨大的“回报”,从而惠及整个人类社会。
马斯克曾指出,科技本身如果没有外力推动,往往会退步。科技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科学家、企业家、公众和政府等各方面的积极行动。
截至目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已有9位获奖者,均来自剑桥、康奈尔、加州伯克利、约翰斯·霍普金斯等全球知名高校。
投资机构通过资金和资源倾斜,加速科研进程,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这种“飞轮”效应体现了VC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红杉中国不仅希望在科技领域做出贡献,还希望通过设立和运营科学大奖,进一步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
红杉中国对当今科学发展态势的判断是,越来越多的重要突破来源于跨学科和交叉领域。乔恩·克莱因伯格的工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横跨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因此,顶科协大奖在方向上与传统科学大奖有所差异,一个重要特点是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颠覆性成果,通过另辟蹊径甚至弯道超车,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和科学家探索新方法论。
科学大奖作为公众关注的载体,也成为了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翻译器”和“桥梁”,促进更好的沟通,避免科学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解释科学工作的价值。
红杉中国对顶科协大奖的支持,虽然仅进行了三年,但已经显示出深远的价值。站在未来的视角上,红杉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未来还将有更多企业家加入这一行列,共同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