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一科技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总金额约为6.6亿元。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将变为合肥市国资委。
合肥国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众所周知,尤其是在近年来被称为“最牛风投”。然而,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并不常见。近几个月,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易主”,背后多为浙江、湖北、广东等地的国资平台。
深入分析,这些国资入股的企业大多与其所在地区的产业高度匹配,这可能是地方招商引资的一种新尝试。越来越多的国资认识到,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发挥企业的“头雁效应”,还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的优势产业,从而实现更直接的招商引资。
地方国资纷纷收购上市公司
文一科技是一家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半导体封测设备供应商,成立于2000年,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塑料封装模具、化学建材挤出模具及相关设备。此次股份转让的价格为24.45元/股,较停牌前的收盘价溢价2.09%,这主要是综合考虑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控股权转让溢价等因素后确定的。
据了解,合肥创新投由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则通过间接控股合肥创新投。若此次收购顺利完成,文一科技的最终实际控制人将变为合肥市国资委。
与单纯的财务性收购不同,合肥国资此次举措旨在支持一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从而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合肥国资此前已成功投资了一系列半导体明星项目,文一科技的加入将进一步完善其在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布局。
今年以来,许多地方国资通过大规模收购与当地产业紧密相关的上市公司,来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例如,光洋股份的实控人富海光洋基金计划将其持有的光洋控股81.667%的股权转让给黄山富海基金,交易价格约为11.57亿元。股权穿透后,黄山市国资委将成为光洋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光洋股份总部位于江苏常州,主要从事汽车精密轴承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变速器、离合器等领域。近年来,光洋股份不断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并加速拓展国际市场。这与黄山市的产业战略高度契合,因此促成了这次收购。
这不是孤立事件。今年7月,奥特佳和世运电路分别宣布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和佛山市顺德区国资局。这两家企业均与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新能源和集成电路产业高度相关。
据统计,年初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即将或已经“易主”地方国资。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上半年“国九条”新规实施后,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再融资的难度加大,被国资收购可能提供更多选择。其次,国资入股与当地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不仅能够补齐产业链短板,还能缩短投资新兴产业的时间成本。此外,国资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也能增加当地上市公司的数量,通过“头雁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产业落地,形成产业集群,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
招商引资的新篇章
招商引资一直是地方国资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随着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从8月1日起生效,各地的“税收优惠”招商引资模式逐渐走向终点。这意味着,过去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企业的方式将不再可行。自该条例颁布以来,多地已陆续停止特定税收优惠措施,并清理废止违规的税收返还政策。
以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企业,竞相提供高额税收和补贴优惠,但这种做法并未真正留住企业,反而催生了一批“候鸟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税收优惠获取利润,但通常只会短期停留,随后又迁移到其他更有利的地方,导致“招商效率跟不上企业迁移频率”。
除了税收优惠外,“基金招商”也是地方国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地方政府通过设立“母基金+子基金”的模式来吸引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机构再通过连接更多企业。然而,这一过程中投资机构常常面临“返投指标”的压力,即需要为地方招商引资。为了完成指标,投资机构往往会将压力传递给企业,导致一些企业为了满足返投要求,选择在全国多个地区注册,形成一些“僵尸公司”。
因此,许多国资开始转变思路,与上市公司合作或直接入股上市公司,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优势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例如,7月份浙江省台州市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台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国有企业投资入股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主业和产业链发展,实现双向赋能和共同发展。
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也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调整和完善国资系统改革的措施,强调聚焦主责主业,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明确主攻方向,谋划重大项目,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的融合发展。
国资时代开启了更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