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500挑战7000米高海拔“航飞禁区”,成功助力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获取航测数据

图灵汇官网

探索极限:无人机团队在西藏高原的挑战与成就

西藏高原的壮丽与挑战

西藏高原,一片冰川广布、雪山环绕的土地,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的无人机团队在这里进行飞行前的调试。面对这片自然界的奇观,无人机团队正围绕一架翼展长2.3米的无人机进行紧张的准备。

跨越生命禁区的使命

半个月前,无人机组组长黄韩带领团队,驱车1400千米,抵达这片位于高寒高海拔冰冻圈区域的土地。他们面临的是超过7000米的海拔,这是人类生命禁区,也是小型无人机难以逾越的高度。任务是完成约70平方千米的影像获取,这不仅考验着团队的体力和意志,更考验着无人机的性能和操控技巧。

面对复杂恶劣环境的挑战

黄韩表示:“这里的‘高’,既是指海拔,也意味着难度。”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队员们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作斗争,还要克服交通条件差和物资匮乏等困难。此外,复杂的航飞条件——如空气密度小、大气压力低导致的无人机起飞困难,以及低温高寒、地形复杂、气象多变带来的风险,使得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挖掘无人机极限性能

为了挖掘无人机的飞行性能潜力,团队决定在高寒高海拔、强气流、大高差的极端环境下进行极限实用升限和抗风性能测试。在4000米的海拔高度,无人机腾空而起,不断挑战更高的极限。团队成员密切关注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数据反馈,确保飞行安全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实现突破,挑战“双关”

无人机组在经历多次飞机失速和大风警告后,仍坚持抢夺时机,成功实现了2000米、2500米、3000米的升限、悬停、航线飞行和抗风性能测试。最终,无人机实际起飞海拔达到了4020米,垂直升限高度为3021米,作业高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41米。团队共执行了10个架次的任务,圆满完成了约70平方千米的作业,探索出了在高海拔复杂地形、高寒缺氧环境下执行无人机飞行任务的技术流程和操作方法。

成果与展望

通过此次飞行任务,无人机团队不仅展示了不屈不挠的作战能力,也为同级别小型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内涵拓展了边界。此次经历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持和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深圳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任务的执行方之一,凭借其在IT、无人机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将继续引领全球无人机行业的创新发展。

本文来源: 飞马机器人 文章作者: 马齐齐
    下一篇

8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并同步出台《行动方案(2024-2027)》以及《要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