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
同一天上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的相关情况。在回答关于当前电子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时,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指出,针对创新周期、隐私保护和回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措施中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例如,加大科研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在方言和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方面。
常铁威表示,随着家用电器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融合以及智能化升级的加速,电子产品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使得各品类间的关联性显著增强。因此,此次推出的措施采取了综合施策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
常铁威指出,近年来,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定、创新周期减缓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波动,电子产品消费的增长较为缓慢。然而,考虑到我国的收入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电子产品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智能化进程带动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尤其是县乡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这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消费领域,促消费政策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例如,经过前期的研究发现,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对改善民生和促进消费非常重要。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提出增加科研领域对特定口音和方言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优化“声控+语义识别”功能,扩大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农村居民和中老年居民的使用门槛。此外,还将积极采用国产人工智能(AI)技术,增强人机交互的便利性,减少“数字鸿沟”,加快智能家居和智能家电的普及和向乡村的推广。
另外,在前期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反映,智能家电作为新兴品类,高度依赖线下展销、试用和用户体验。为此,国家发改委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项展销推广活动,加快在县乡地区合理布局智能家电展示体验店,开展下乡巡展等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渗透率。
常铁威还提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回收智能电子产品时,对产品隐私保护尤为关注。“实际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和非法拆解等方式窃取个人隐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推广智能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将会遇到困难。”他表示,有关部门将加强对二手电子产品收购企业的监管,加大对非法拆解和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击力度,杜绝非法拆解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并严格执行消费者信息保护政策,依法打击企业不当利用个人隐私的行为,打击非法获取隐私牟利的犯罪行为,从而让消费者能够安心购买、使用和出售智能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