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试验田。坚持需求导向、以应用为牵引,我们同样可以在“无人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在盾构机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巨大飞跃。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隧道施工技术的积累和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盾构机制造技术的进步。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应用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从新技术到成熟产品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重大装备而言。这类装备集成了各种知识和技术,其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近年来,如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上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技术创新及其迭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款国产自主软件,即便初期界面不够友好或稳定性不高,但只要越来越多的用户勇于尝试、反馈和改进,就能不断提升其性能。十多年前,我国的动力电池研发整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但由于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强劲的市场需求,现在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铁路建设需求的推动下,我国逐步掌握了高铁制造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逐年增强,“复兴号”列车也因此得以广泛应用。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坚持需求导向、以应用为牵引,我们同样可以在未知领域取得突破。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要在广泛的实践中磨练和提升,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引领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如果只满足于实验室层面的“重大突破”,而不去实际应用中检验和完善,就难以实现从零到一的实质性进展。因此,应大力提倡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源头和底层问题尚未解决。基础研究既要遵循科学本身的规律,以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驱动,也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的引导,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提炼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原理,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
在科技创新的竞争中,我们和别人都在加速前进,比拼的是谁的速度更快、更持久。只要我们遵循科技创新的规律,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应用需求的牵引作用,就一定能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