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AI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话题,各类产品如AI PC、AI手机、AI扫地机器人等层出不穷,似乎所有设备都在向着AI化迈进。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苹果,在这一年里显得较为低调和谨慎。除了在最新的iOS系统中展示了部分“机器学习”功能外,苹果并未过多披露其在AI领域的进展。
然而,根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的最新报道,苹果正在秘密研发AI眼镜和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
事实上,自2024年起,越来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三星的Galaxy ring和AI Pin,尽管尚未正式上市,但已引起广泛关注。在CES上备受瞩目的Rabbit R1,其创始人吕骋也预测,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是一个基于TWS形态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那么,消费电子行业的下一个热点是否会是可穿戴智能设备呢?
下一代终端设备,曙光初现?
据彭博社马克·古尔曼报道,苹果即将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眼镜,这款产品将比Apple Vision Pro更为经济实惠,产品形态类似于Meta Ray-Bans智能眼镜,配备内置扬声器、摄像头、健康传感器和AI功能,用户可以在没有显示屏的情况下与之对话。
至于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其内部代号为B798。其大小与现有AirPods相近,加入了低功耗摄像头,通过AI功能帮助用户改善日常生活。
身处XR行业的刘平告诉钛媒体App,如果苹果愿意,在现有Apple Vision Pro的基础上,去掉外部显示屏,可以获得一个更轻便、更舒适的智能眼镜产品。目前,相关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制作这样的产品并非难事。
苹果的这两款新品,均指向了可用于长时间佩戴、始终保持在线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类产品虽不新颖,却从未真正大放异彩。
早在2012年,Google Glass横空出世,被视为定义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产品。Google Glass能够显示天气、消息、电话等信息,还能拍照、录像、导航,甚至通过Google Assistant搜索内容。即使在十年后,这一概念依然不算落后。
尽管Google Glass在技术上表现出“先锋”特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明显缺陷:续航时间较短,尤其是在频繁拍照和录像的情况下,实际使用时间可能仅为2小时;此外,由于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引发隐私和社交隔阂问题,使佩戴者周围的人感到不安。
受限于当时的硬件性能、生产工艺、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接受度,无论是Google Glass还是国内的百度Eye,都未能成功。但这款产品至今仍为人所记忆,有助于后续一系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社会中的认知建立。
进入2024年,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在AI和算力的支持下,似乎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最近结束的MWC展会上,三星智能戒指Galaxy Ring首次亮相。这款产品不仅具备健康追踪功能,如心率和睡眠监测,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体状态评分。此外,Galaxy Ring还拥有与智能手机相似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
三星方面透露,未来将通过其可穿戴设备实现无创血糖监测和血压传感,这将是巨大的进步。除了传感器需要突破外,三星方面也指出,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理解。
三星电子数字健康团队负责人Hon Pak表示:“设想一下,大型语言模型作为我的数字助理,同时查看我的医疗记录、生理数据、与移动设备的互动情况。这将带来更多的洞察力和个性化机会,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在此期间提供帮助。”
除了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巨头,许多其他厂商也看到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机遇。
2023年11月,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这款设备采用全新的人机交互理念和GPT大模型等特点,迅速在国际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
Ai Pin是一款无屏幕智能设备,完全依赖语音和手势交互,以磁吸形式佩戴在衣物上,支持常规手机上的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Ai Pin本体重约34克,磁吸电池重20克,售价699美元,订阅费每月24美元,预计2024年3月发货。
2024年1月10日,前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了Rabbit R1。这款产品具备交互式问答功能,在绑定Uber、Spotify等账户后,用户可通过语音操作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规划旅行等。
Rabbit R1具备视觉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冰箱内的食物并为用户规划低热量晚餐。该产品利用自家的大型动作模型(LAM)学习并重复用户在PC端的操作。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Rabbit R1就能重复之前在PC端的功能。
尽管Rabbit R1并非可穿戴设备,但从其设计理念上看,一款可移动的智能设备可能是可穿戴设备的原型。吕骋在视频对话中提到,Rabbit R1是从软件角度出发而非硬件的产品。由于当前芯片和主板技术的限制,Rabbit R1的大小只能达到“半个iPhone Pro Max”的程度。
不过,未来的Rabbit产品形态可能会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TWS耳机上,或者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一个像AirPods Max一样大的产品,我们早就能够做出来了。”吕骋补充道。
钛媒体App根据Canalys的数据测算,全球智能可穿戴腕上设备总出货量达到1.845亿台,相比2022年的1.828亿台,仍保持增长态势。在全球消费电子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可穿戴智能设备显示出强大的韧性。
算力与AI,产品背后的推动力
在越来越多面向公众的产品背后,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升温离不开背后算力和人工智能的进步。
目前,高通最新的可穿戴设备芯片是2022年发布的骁龙W5+,为可穿戴平台打造,采用4nm工艺,支持低功耗状态功能,即引入了深度睡眠和休眠机制,使得同样300mAh电池的手表在更换W5+后可以多使用15小时。然而,W5+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
曾在国内某大厂负责智能手表研发的李天告诉钛媒体App,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国内厂商其实不缺想法和方案,但在芯片层面经常遇到瓶颈。
“国内厂商的高端智能产品大多使用高通的方案,虽然不及苹果的芯片,但已是最好的选择。往往我们想实现24小时standby功能,但最终在产品层面要么算力不足,要么功耗过高影响续航,只能放弃。考虑到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还是眼镜,都只有很小的空间容纳电池,导致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正因高通芯片的性能不佳,苹果和三星得以凭借在芯片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在这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据《电子时报》报道,三星正在测试使用3nm工艺的SF3节点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这是三星使用3nm工艺的首款芯片,预计将设计用于可穿戴设备。三星很可能在发布Galaxy Watch 7及其他设备时正式推出这款芯片。
在苹果这边,最新款Apple Watch Ultra 2搭载的S9 SiP芯片采用双核中央处理器,包含56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增加了60%。新的四核神经网络引擎处理机器学习任务的速度快两倍。得益于领先算力,Apple Watch Ultra 2支持全天候的双击手势,当用户不方便触控屏幕时,只需将食指和大拇指捏合在一起即可触发接听电话等操作。
尽管目前Apple Watch Ultra 2采用的是5nm工艺,但有消息称苹果下一代可穿戴智能设备将采用与iPhone 15 Pro相同的3nm工艺,其性能与功耗将优于现有产品。
除了核心芯片外,具有边缘智能能力的MEMS芯片也在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续航提供助力。例如,常见的智能手表之所以能每天监测用户是否完成锻炼目标,就是依靠MEMS实时监测加速度变化,从而了解佩戴者的运动状态。通过计算波峰和波谷的数量,知道佩戴者是否达到运动目标。
像智能手表、TWS耳机,只需为加速度计MEMS保留少量电力,就能使大部分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无需调用核心芯片,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节能效果。以ADI的ADXL367 MEMS芯片为例,针对TWS耳机,ADXL367已经集成了单击和双击监测算法,因此不需要TWS厂商进行算法分析,MEMS可以直接判断用户是否进行单击或双击动作,从而减轻中央处理器的负担。
除了芯片外,当前的人工智能也在飞速发展。
以GPT3.5和GPT4为例,早期版本的GPT3.5参数规模为1750亿,而最新的GPT4参数规模已达到1万亿。更大的参数规模意味着模型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更强,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问题。
吕骋在与This Week in Startups的对话中提到,当前大模型的普及对人机语音交互有着重要意义。吕骋透露,上一次创业时推出的渡鸦智能音箱,受制于当时的人工智能水平,其语音识别正确率只有73%-74%,无法令人满意。而在2024年的大语言模型帮助下,如今Rabbit R1可以以70种方式理解同一句话,语音识别正确率大幅提升。
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相关厂商已经开始布局。例如,华米在MWC 2024展会期间发布了由AI大模型语言驱动的Zepp Flow。不同于以往的产品,Zepp Flow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无需特定命令短语,且能高效识别和精确理解。
在此之前,vivo已在vivo Watch 3上发布了蓝河操作系统,内置了蓝心大模型。虽然目前仅能提供AI创作智能表盘等功能,但也算迈出重要一步。
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智能手机和PC的映衬,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一轮集中爆发似乎有些迟缓。但正如“好饭不怕晚”,在芯片技术的推动下,借助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在一个接受度更高、科技氛围更活跃的社会环境中,也许能够实现当年Google Glass改变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