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是伪概念,隐私、安全、智商税处处都是坑

图灵汇官网

曾经有一则笑话这样描述家庭生活:

“女儿,去把微波炉里中午剩下的汤加热一下,顺便把空调打开。”

五分钟后:

“女儿,你在干什么?” “妈妈,手机卡住了,我正在开厨房的灯。”

这段幽默背后,揭示了现代科技在家庭中的普及和使用。过去,有一份名为《电脑周刊》的专业期刊,它在国内IT杂志中并不显眼,主要靠广告和软文维持。这些软文不仅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吸引企业客户的技巧,还带来了诸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大数据”、“数据湖”等新兴IT术语。

如今,这些术语已经渗透到普通家庭,比如“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家中使用智能设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有人回家后大声呼唤“小某同学,开灯”,却发现智能设备并未响应。原来,放置在机房的服务器被维修人员搬走,导致“某家APP”崩溃。

智能家居设备虽然方便,但也存在不少隐患。智能家居设备多处于应用层,通过设备间的指令交互实现功能。然而,由于各厂商制定的标准不同,导致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例如,华为采用“一个主机两张网”的方式构建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熟悉的Wi-Fi网络和“全屋PLC总线”网络系统。而小米则选择了使用现有无线技术,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平台——米家。这种做法虽有其便利之处,但也造成了市场上各品牌间的竞争和用户选择困难。

此外,标准之争往往也是市场之争,厂商间的利益冲突最终会影响到消费者。例如,蓝光和HD DVD之争在短短几年内就结束了,尽管对消费者影响不大,但在智能家居领域,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较长,频繁的技术迭代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如果一家公司出现问题,如小米服务器故障,用户可能会面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智能家居设备虽然看似智能,实际上只是通过传感器实现简单的开关动作。同时,智能家居设备的隐私保护问题也值得重视。据报道,亚马逊智能音箱曾被曝出自动录音并上传至公司进行分析,这引发了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事实上,几乎所有智能音箱都有类似的功能,这些设备不仅执行用户的命令,还会在后台执行一些用户未知的任务。

因此,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需要谨慎对待,尤其是在隐私保护方面,我们需要依赖科技公司的诚信来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