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CES展会期间,国产机器人样机受到了广泛关注,而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更是提出了“通用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的观点。这表明机器人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一方面,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机器人产品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相关岗位的需求也在增加,促使各类主体参与到机器人产业中来。国内的一些厂商,尤其是那些长期积累出海经验的扫地机器人品牌,其能力和市场拓展仍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新型机器人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因此,一些专家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起点。
在CES展会上,特斯拉CEO马斯克透露,计划在2026年扩大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生产规模。这一计划引发了新一轮技术应用的竞争。此次展会还展示了来自国产厂商的各种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割草机以及陪伴类机器人等,这些产品已经覆盖了多个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了它们的价值。
例如,追觅科技在其扫地机器人上增加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可以实现物品抓取和放置。九号机器人则展示了割草机,利用视觉和RTK技术提高了定位准确性。此外,萌友智能推出了一款名为Ropet的AI机器宠物,众筹金额远超预期。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同样受到追捧,不仅能应用于家庭场景,还能在工业和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
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互动性而备受青睐。在高通展台上,一款完全基于高通SoC平台的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与观众进行了频繁互动。阿加犀公司的CEO孙晓刚表示,他们计划将这款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和家庭陪伴等多个领域。
马斯克对Optimus量产进度的介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根据计划,Optimus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2026年产量将增加十倍,目标是年产5到10万台。这表明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商用的关键阶段。
回顾这一轮机器人发展的热潮,AI大模型等技术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使得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这也解释了黄仁勋提出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的观点。
CIC灼识咨询的执行董事余怡然表示,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和多模态AI等技术不断推动AI边界的拓展,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从而向智能体迈进。此外,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补充道,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市场需求、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和价格下降、国家政策支持以及资本投入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机器人行业的繁荣。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随着物理世界数据的大量学习,可用于训练模型的真实数据变得稀缺。这不仅可能导致大模型迭代速度减慢,还会限制应用场景的扩展。英伟达发布的物理世界模型旨在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生成大量逼真的合成数据来训练现有模型。
余怡然进一步指出,英伟达的Cosmos世界模型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一个集成的AI框架,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商用落地。它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世界,使机器人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强化学习,提高学习速度并减少试错成本。
除了创业公司,传统汽车和手机厂商也对机器人表现出浓厚兴趣。波士顿动力公司也转向了电驱路线,这与当前汽车电气化趋势相吻合。汽车厂商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等方面具有供应链优势,而手机厂商则在小型化、高性能计算和精密制造方面具备优势。
尽管如此,目前大多数商用机器人仍局限于特定场景。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虽然在工厂中表现出色,但仍需时间才能广泛应用于大众市场。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认为,机器人要真正实现灵活操作和强大的决策能力,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群智咨询的执行副总经理陈军指出,2024年全球机器人出货量约为4700万台,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6000万台。其中,服务型机器人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主要用于清洁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占比仍然较小,2024年仅约4000台,预计2025年将增至约5000台。
余怡然分析说,当前机器人进入市场应用的难点在于高昂的成本和不稳定的性能。中国市场上对机器人价格的接受度较低,导致机器人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此外,技术成熟度的瓶颈,如数据稀缺性、模型推理效率和可靠性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被划分为大脑、小脑和肢体三个维度。大模型对大脑和小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李君兰表示,“大脑”是人形机器人成熟度最低的部分,用户最希望提升的是机器人的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