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时速达公里级的水下敷缆机器人成功完成了下水测试。该装置具备履带和雪橇行走能力,能够实现“搜寻挖沟敷埋”一体化作业,敷埋作业速度可达1000米/小时。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实现了100%自主可控,标志着该项目从理论研究阶段顺利过渡到样机实物阶段。
汪政博士,来自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输电所,于12月12日从山东威海的机器人水下测试场地返回后,兴奋地向研发团队通报了测试成功的消息。
汪政博士表示:“在海里,每深一米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考验。”为了解决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海缆感知能力差和持续作业时间短的问题,广东电网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等机构,组成多学科交叉攻关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声-光-磁-电”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缆探测定位方法,攻克了多传感器组合的抗干扰导航技术,解决了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低能见度水下环境中海缆搜寻定位难和近底水下导航失效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上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底电缆敷设施工面临全新的挑战。传统的作业方式和场景已难以满足需求。国外的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无法适应稀软土质,容易沉陷和行进困难。面对日益增长的海底作业需求,研发新型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显得尤为迫切。
2024年6月6日,在湛江市徐闻海域的一个风场,由南沙科技企业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首台全国产化、亚洲最大功率的履带自行进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成功完成了首次海上风电后埋缆施工作业。该机器人平均实现埋缆速度为250米/小时至350米/小时,个别点位甚至达到500米/小时。整机开启50%的功率即可实现33.5米的埋深,而其设计的最大单次埋深可达5米。
目前,“金牛座”已在珠海、广州南沙和惠州海域完成了沙滩开沟测试、码头浸没测试和近海下潜开沟测试。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科技日报、央视网和广州南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