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军者,近期特斯拉再次推出重大创新。这一次,特斯拉更新了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灵巧手进展。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能够稳定接住测试人员抛出的网球,其表现几乎与真人无异。灵巧手拥有22个自由度,相较于上一代增加了11个。我们知道,手部自由度越多,越有利于机器人完成更为复杂和精细的动作。
据特斯拉预计,明年年底前将对外销售人形机器人。与此同时,国内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小鹏也推出了全新的AI机器人Iron,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这一消息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相关概念股如禾川科技、贝斯特、鸣志电器等股票均大幅上涨,涨幅接近甚至超过10%。
据统计,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至少有5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完成了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例如,星海图获得了超过2亿元的Pre-A轮融资,吸引了高瓴创投、蚂蚁集团等知名机构的投资。今年至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20亿元,比去年有了显著的增长。
那么,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前景是否真如专家所预测的那样美好?哪些领域可能成为这一行业的亮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灵巧手:产业化关键
可以说,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抓取物体的重要工具,其技术路线和配置方案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灵巧手之所以复杂,主要在于其仿生结构、驱动系统、传动装置、感知技术、复合材料以及建模与控制等方面的高技术要求。
如果我们拆解上一代特斯拉的灵巧手,它主要包括6个无刷空心杯电机模组。这些模组包括空心杯电机、蜗轮蜗杆、减速箱、传感器等一系列零部件。空心杯电机领域中,国外厂商如Maxon和Faulhaber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其最小电机直径可以达到3毫米。加上Portescap,三者占据了约70%-8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鸣志电器也在积极布局,与多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尽管在功率和效率方面仍有差距,但其销售增速已超过80%,这无疑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二、小规模量产与研发投入
实际上,不仅特斯拉,国内多家企业也在加快追赶步伐。例如,优必选在不久前发布了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宣布已在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自上市以来,优必选已进行了多次融资,累计融资额接近22亿港元。据高盛预测,十年后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出货量达140万台,覆盖10%-15%的危险和汽车制造岗位。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三年至关重要。
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业绩来看,今年前三季度,A股54家相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9.2%和14.8%,其中盈利企业占比超过七成。此外,整体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增加,同比增长7.5%。例如,汇川技术以33.54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保持领先,预计未来研发费用率将保持在8%以上。然而,也有一些企业需要继续努力,如埃夫特尽管股价在短时间内翻了一倍,但其业绩并不理想,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28%,亏损超过1亿元。
三、潜力巨大,但需认清现实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次数已超过60次,国内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50家,似乎所有玩家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然而,就拿灵巧手来说,国内企业在技术和应用上仍与国际巨头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还面临技术路线分歧、硬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未来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因此,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希望投资者们在关注这一领域的同时,也能保持理性,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