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注入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的标志。仅在本月,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埃斯顿酷卓、银河通用和戴盟机器人等五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完成了亿元级融资。资金的注入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市场高度关注的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体系和供应链仍需进一步完善。不少从业者指出,技术路线分歧、硬件标准不统一以及应用场景分散等问题亟待解决。
“短短9个月内,已有40亿资金注入,这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 复星母基金总经理江玉华在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上表示,持续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他补充道,这种红利最终会集中到头部企业,但在初期,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2024)》,截至今年10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发生了55起融资。加上11月的5起融资事件,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发生了60起融资。其中,22起是亿元级融资,涉及企业包括光鉴科技、星动纪元、宇树科技、本末科技、帕西尼感知科技、银河通用、逐际动力和星海图等。
据统计,截至2024年,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150家,其中80家在中国。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中,有一半是由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创办。截至2023年,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成为全球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最多的国家。
尽管市场热度很高,但实际问题依然存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复杂,涉及多种硬件、软件和算法。据江玉华介绍,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多数仍处于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而像脑机接口、电子皮肤、六维触觉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则正处于萌芽期到发展期的过渡阶段。
这种发展阶段下,人形机器人厂商尚未实现硬件标准化,无法提高供应链效率、研发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算法层面也存在路径分歧,行业尚需共同努力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此外,在数据收集方面,由于数据分散在各种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厂商难以给出最佳的数据收集方案。这种“乱”已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特征。
供应链上游的实时操作系统及工业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研发商国讯芯微董事长方婷婷指出,人形机器人当前状况可以用“卷”和“乱”来形容。例如,多模态感知方面,各家公司使用的部件和感知器件接入方式差异巨大,这导致了产品不够统一,缺乏一致性。
此外,方婷婷发现,目前业内关节技术复杂,上下游厂商众多,通讯冗余严重。缺乏具备全局能力的人才,许多公司只在某些单一领域表现出色。例如,关节厂商对关节的理解深入,但对于与其他关节相关领域的理解不足。
站在硬件厂商的角度,谐波减速器等硬件供应商巨蟹智能合伙人、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邵晖也注意到“乱”的现象。他提到,客户对硬件的需求多样化,给硬件供应商带来了困扰。轴承厂商铁近特微轴承市场总监钮栋成也发现,一些硬件如轴承是非标准的,这增加了技术问题解决的难度。
除了硬件层面的混乱,人形机器人厂商还面临路线分歧和场景割裂的问题。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本体总负责人刘益彰提到,该中心在近一年时间里调研了许多商业化场景,发现这些场景非常碎片化。例如,在政务服务中心场景中,机器人需要核准材料,但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此外,很多行业数据掌握在企业手中,若不开放共享,人形机器人公司将难以使用这些数据。
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姚腾洲表示,虽然可以通过搭建产线等方式获取特定数据,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数据规模对于模型的表现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寻找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收集方法。据华为云计算BU EI算法创新Lab具身智能研发总监欧阳明介绍,目前行业内还在探索多种技术路线,除了数据问题外,模型本身的多种技术路线也尚未收敛。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混乱在现阶段难以避免,但硬件层面可以尝试短期标准化措施。据了解,部分供应链厂商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统一的软件平台接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宋道灵认为,一定程度的混乱实际上反映了行业的上升趋势。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