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许多企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都需要借助外力支撑行走,但现在,“摆设型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少。田路(化名),一位长期在私募基金工作的专业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最近几个月经手的人形机器人项目明显更具人性化特征,“无论是走路还是摔倒,都能明显感受到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
高度仿生的身形结构、强烈的落地意愿以及明确的应用场景导向,成为这一轮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追求资本青睐和政策补贴,到真正面向企业和消费者市场,人形机器人正经历新的转变。
11月中旬,灵宝CASBOT推出了首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 01。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表示,这款机器人预计将在明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同样在11月底,魔法原子发布了新的人形机器人MagicBot,并展示了其在工厂中执行产品检测和物料搬运工作的视频。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展示了其灵活的手部操作功能,其工程师Milan Kovac透露,Optimus的左手已经能够稳稳地接住抛来的网球。这种灵活的手部设计是实现机器人商业闭环的关键。
尽管有些机器人采用轮式底盘而非双足设计,但它们依然能在特定场景中表现出色。例如,帕西尼感知科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TORA-ONE,尽管没有双腿,却能在医疗和家庭护理场景中发挥作用。张淼指出,许多潜在客户对上半身能力的要求更高,而轮式底盘的成本更低,适用于某些工业制造场景。
要使机器人真正具备智能化能力,除了外观模仿外,还需要强大的数据训练。灵宝CASBOT 01采用多种数据来源进行混合训练,包括数字孪生平台生成的数据、真人示教数据以及虚拟迁移数据。这种方式能否显著提升机器人性能,仍需更多实践验证。
随着具身智能热潮的持续,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投资者不再单纯看重创始团队的学术背景,而是更加关注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灵宝CASBOT与联想制造即服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线自动化。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MagicBot也已在工厂中进行测试。
头部企业如Figure AI和优必选也加快了场景部署,其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多家工厂。此外,传统机器人厂商和新兴团队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因为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商业化目标。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最终形态和技术路线尚未确定,但其目标始终是为了增强人类生活,而不是取代人类。正如AI专家李飞飞所倡导的那样,人工智能应服务于人性,而非削弱之。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