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形机器人 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和《具身智能 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两项团体标准在上海正式发布。这是上海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标准化探索的重要一步。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发展处表示,这两个标准的发布有助于统一行业标准,加速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未来,上海将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虚实结合的具身智能训练场;二是完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
10月28日,这两项标准在上海正式亮相,旨在促进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这两项标准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共同制定。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据是当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提到,智能驾驶技术之所以进步迅速,是因为有大量的真实且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未来,人形机器人同样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尤其是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通过建设训练场,推动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行业的发展。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卯青也强调,在标准的指导下,各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数据驱动的发展路径。“只有真正打通海量的机器人数据,才能利用大数据驱动大模型的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
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秘书长王金德指出,标准发布后,应得到广泛应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他认为,团体标准的推出将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产业的布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参会嘉宾还在会议上发起了《共建具身智能语料数据生态》的倡议,并完成了《具身智能语料运营合作意向书》的签署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