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看起来酷炫的人形机器人,距离进厂拧螺丝还有很远

图灵汇官网

在2024年的WAIC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全场的最大亮点。会场入口处特意设置了展台,放置了18台炙手可热的“先锋矩阵”人形机器人,横幅上写着“十八金刚,众创未来”。

H1馆内,共有45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参展。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各家机器人纷纷展示了各自的绝活:

「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在展台上不断后空翻,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惊呼;「逐际动力」的动力双足机器人则展示了其耐用性,即便被观众猛烈踢踹,依然屹立不倒。

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机器人作为马斯克宣布七个月后的首次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尽管Optimus被放在了玻璃柜中,但展柜前依然人头攒动,观众纷纷与它合影留念。

参展的人形机器人多达25款,但观众在参观过后也开始思考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机器人主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能做哪些工作?”

人形机器人,有了智慧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机器通过感知和交互,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反应。在没有AI驱动的智能系统之前,机器人无法与环境互动,更无法理解世界。

在这次的WAIC上,这些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长了脑子”。各家厂商基本上都在机器人内部装上了AI驱动的多模态大模型。例如,「跨维智能」的机器人展示了对各种形状和重量物体的识别和抓取能力。在之前的基础上,该机器人还能准确抓取不规则曲面且带反光的玻璃碎片,体现了其对随机状况的应对能力。

「穹彻智能」推出的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展示了叠衣服和削黄瓜的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动作,实际上包含了复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机器人能在现场迅速找到衣物的衣角,并整齐叠好,还能准确判断黄瓜的曲面形态,完成削皮任务。

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生活,需要更成熟的智能系统,使其具备更高的算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WAIC论坛上,「宇树科技」的CEO王兴兴提到,理解时间和空间以及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对具身智能至关重要。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尽管WAIC上展出的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仍然有限。据多家机器人厂商反映,人形机器人目前技能单一,难以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大规模应用。

目前,大部分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出货渠道主要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不过,行业正试图走出象牙塔,工厂成了人形机器人厂商关注的重点领域。

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机器人就在尝试应用于工厂。特斯拉称,Optimus能在短时间内分辨轻重不同的物体,并具备感知和触觉。此外,特斯拉还将车上的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应用于Optimus,使其具备分拣电池的能力。

此外,「优必选」也曾与一汽-大众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用于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等工作。

解放人类从事重复性高、环境恶劣的工作,是人形机器人走出象牙塔后的首要目标。

然而,人形机器人走向广泛应用还面临许多挑战。例如,需要物理世界的数据模型和机器人行为模型,这两套模型的实际落地都有一定难度。此外,高昂的成本也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智能涌现》报道,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本末」透露,目前产品的芯片依然依赖于进口,但正在努力实现更多国产化。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高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

尽管马斯克宣布批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以及多家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市场,但根据WAIC现场的观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技术与成本限制。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沃达丰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