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象机器人CEO宋君毅:从机械臂到轮式人形机器人,差异化才能突围

图灵汇官网

大象机器人的创新之路

“人的一生只有3万多天,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一些服务更多人的产品,而机器人是承载这一愿望的最佳载体。”大象机器人创始人宋君毅坦诚地说。

2016年,协作机器人市场正迎来热潮,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当时刚工作的宋君毅,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抓住资本风口和市场时机,毅然决定创业,同年8月与前同事伍祁林共同创立了大象机器人,正式进入协作机器人赛道。

从最初的工业机械臂,到轻量型机械臂、机器宠物,再到人形机器人,宋君毅始终在寻找业务的突破口,寻求企业的生存之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君毅最终找到了能够盈利的产品。

2020年,大象机器人推出的桌面级六轴机械臂myCobot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同期,主打家庭陪伴的仿生机器人Mars Cat和Meta Cat系列也因满足市场需求而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自此,大象机器人步入正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创业初期:从技术自研到商业转型

2015年,宋君毅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机械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澳大利亚担任算法工程师。出于对机器人的热爱,他在业余时间解答机器人相关问题,甚至在深圳一家机器人公司的邀请下回国,加入了这家公司的算法团队。

当时,协作机械臂因其安全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制造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

宋君毅注意到,协作机械臂市场逐渐升温,外资厂商如Universal Robotics(优傲机器人)和Rethink Robotics主导市场。但很快,国内企业迅速跟进,相继成立了多家协作机器人创业公司,包括节卡、遨博和珞石等。

2016年,优必选因春晚表演声名鹊起,机器人赛道热度飙升。宋君毅敏锐地察觉到创业的良机,决定成立大象机器人,专注于工业协作机械臂的研发。

创业之初,大象机器人仅有宋君毅和伍祁林两人,但在HAX的种子轮融资支持下,他们坚持了一年多。为了追求技术自研,宋君毅和伍祁林从电机模组、减速机、刹车、编码器到驱动等核心零部件开始,一切从零做起。

然而,技术自研的道路充满挑战。一方面,全自研不仅技术难度高,资金消耗巨大,而且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工程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忽视用户的真实需求。

尽管如此,通过不懈努力,大象机器人在创业初期逐步改善了财务状况。宋君毅意识到,企业必须做出成熟的产品,才能实现更高的营收。

轻量级与陪伴类:差异化突围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项目交付困难,公司面临资金短缺。为了度过难关,大象机器人进行了人员精简,并将办公地点搬到一个小地方。宋君毅和伍祁林也通过个人途径筹集资金,成功渡过了寒冬。

面对困境,宋君毅开始将商业化摆在首位。通过对市场和竞品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差异化路径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开始对产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寻找差异化业务。

工业机械臂市场竞争激烈,对小规模初创企业而言并不友好。因此,宋君毅放弃了重注工业机械臂的路线,采用轻维护模式,不再直接供货给工厂,而是交给集成商运营。

宋君毅面临新的抉择:要么专攻高端市场,要么主打性价比。考虑到高售价会带来销量少、回款慢的问题,他决定主打性价比。经过8个月的开发,大象机器人将原有的工业协作机械臂C系列简化、缩小并重构,推出桌面级设计,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机械臂。

2020年11月,大象机器人推出了全球首款轻量型桌面级六轴机械臂myCobot,售价四千元,成为全球首款千元级协作机器人。这款产品帮助大象机器人实现了净利润,挖到了真正的第一桶金。随后几年,他们扩展了从千元级到万元级的数十款轻量级机械臂产品。

大象机器人的产品主要面向科研教育、商用和工业,其中工业占比相对较少。除了轻量型机械臂,宋君毅还推出了主打家庭陪伴的机器宠物系列。这些机器宠物以电机驱动,更具活力和互动性。

All In 人形机器人:重在性价比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进入协作机器人市场,国产替代趋势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前十厂商中,国产厂商占据了八席,其中前三甲遨博智能、节卡机器人和艾利特机器人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宋君毅认为,工业协作机器人已经接近饱和,价格成为主要竞争因素。而人形机器人赛道刚刚起步,未来潜力巨大。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700亿元。

宋君毅决定押注人形机器人。大象机器人的产品布局分为三部分:轻量级机械臂是前菜,机器宠物系列是甜品,而主菜是人形机器人。

从2016年成立至今,大象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2016年至2019年:专注于核心技术零部件的自研。 - 2020年至2023年:主做轻量型机械臂,维护工业机械臂,研制机器宠物系列产品。 - 2024年:全面转向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通过配置双臂,解决了单臂的痛点,能够更好地支持视觉功能。双臂的应用场景更广泛,如在商场中使用。此外,双臂协作机器人更容易操作,降低了编程门槛。

大象机器人在产品开发中追求极致性价比,先实现降价,再持续开发功能。宋君毅认为,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降低成本,让客户买得起。凭借过去四五年积累的技术自研、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大象机器人成功实现了双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宋君毅还强调,了解用户需求,及时完善和改进产品至关重要。例如,养老院使用协作机械臂喂饭时,单臂操作容易撒饭,双臂则能完美解决问题。

2022年8月,大象机器人推出了千元级双臂半人形机器人myBuddy,比马斯克在特斯拉AI日推出的人形机器人早两个月。2023年,大象机器人推出了万元级人形机器人Mercury,其中Mercury X1采用轮式人形设计,而非双足人形。

宋君毅认为,轮式人形机器人续航能力更强,且价格更低,更适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双臂的轮式人形机器人更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

宋君毅表示,大象机器人将基于用户需求不断迭代产品,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落地。

后记

回顾创业历程,宋君毅感慨万千:“有些小发明或产品现在听起来或许有些幼稚,但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有趣。”

虽然喜欢研究新玩意,但宋君毅最担心的是新产品无人问津。为了实现差异化与需求满足的平衡,大象机器人每年都会推出多种新品,更新速度快,不断给市场带来新体验。

谈及扭亏为盈的时刻,宋君毅表示:“企业亏200万元和亏100万元,对于创始人来说差异不大。但亏50万元与赚50万元,差异明显。一旦企业赚到第一桶金,就能触摸到企业的脉搏,知道如何活下来。”

如今,宋君毅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企业的发展脉搏,带领大象机器人稳步前行。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