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笔记④|人形机器人离量产还有多远?

图灵汇官网

既然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汽车,未来每家每户拥有一个类人机器人,难道不是一种可能吗?当前,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领域的热点话题,被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下一个重大创新。

在技术进步方面,国内外都在积极投入。波士顿动力的Atlas、特斯拉的Optimus、小米的CyberOne等,每款新推出的类人机器人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它们拥有类似人类的外形、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各种人类工作生活环境的能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充满科技感的未来生活。

最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驱动、能够全尺寸奔跑的类人机器人“天工”,最高时速可达6公里。这再次引发了关于类人机器人何时能够普及的讨论。

2024年中关村论坛于4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类人机器人的量产和实际应用成为热点话题。会议期间,记者听取了多位专家的意见。

未来十年,我们家是否能够用上类人机器人?

与其他人工智能相比,类人机器人更接近人类形态,动作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各种人类生活场景。研发者致力于使它们具备更多的类似人类的功能,如语言交流、文字处理、行走、听觉、视觉和触觉等,使其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理想助手和伙伴。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克服诸多挑战。

清华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指出了几个关键技术难点。例如,现有的机器人结构并未充分考虑人体或动物的脊柱结构,导致在某些动作上的灵活性不足。此外,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精准的传感器、强大的计算能力、灵活的机械结构以及精确的控制系统。然而,当前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运动协调性、稳定性和精确度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另外,类人机器人在姿态控制、速度调节和力量输出等方面也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目前算力不足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高昂的研发成本也是阻碍类人机器人普及的重要因素。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售价高达200万美元,特斯拉的Optimus约为10万美元,优必选的Walker也接近10万美元,而小米的CyberOne则在60-70万元人民币之间。如何降低成本,成为推动类人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关键。

类人机器人产业链非常长,“无需重复造轮子”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未来,如果类人机器人与人口的比例达到2:1,那么对类人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达到100亿至200亿台,甚至超过汽车的需求。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门槛,所有企业都从基础技术做起并不现实。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就是一个通用的类人机器人“母平台”。这款身高1.63米、重43公斤的机器人具有很高的自由度,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它可以像人类一样稳定奔跑,并能在盲视的情况下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还能敏捷地应对绊倒和踩空等情况。

“天工”是一个开放平台,可以供不同行业使用。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应用,增强其功能,以服务各个领域。这意味着,企业不必从零开始研发,而是可以在已有平台上进行改进。这样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降低了成本。

2023年被业界视为类人机器人发展的元年,多家企业相继发布研发成果,使得国内类人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例如,去年10月,小鹏机器人PX5和科大讯飞的人形机器人相继亮相。自去年以来,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对类人机器人进行工厂测试,并计划量产。

根据孙富春教授的预测,2029年至2030年前后,类人机器人将在工厂、餐厅等场景中得到应用。到2035年以后,随着具身智能浪潮的到来,类人机器人将进入家庭,满足家务、教育、安保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庐陵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