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佩克在其科幻剧本中创造了一个概念,即一种拥有智慧和情感的机械设备,并将其命名为robot。这个词汇后来成为国际通用术语,而在中国,“机器人”成为了这一概念的常用翻译。
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未能充分传达出设备的智能化特性。事实上,外形类似人类却缺乏智能的机械设备也被称作机器人。这类设备在儿童书籍和卡通中十分常见,甚至有些爱好者还亲手制作了这样的装置。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翻译带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显著。凯佩克笔下的robot的确具有人形特征,但在现实世界中,robot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形态,例如鱼形、蛇形、狗形等。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额外的修饰词来明确区分它们,如鱼形机器人、蛇形机器人、狗形机器人等。这种命名方式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当提到真正的人形robot时,必须称之为“人形机器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
如果当初将robot翻译为“罗伯特”或者“智能机”,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确实有人尝试过将robot翻译为“罗伯特”,但由于国人偏好意译而非音译,这种方式并未普及。那么,采用“智能机”作为翻译是否更为合适呢?这样一来,各种智能设备就可以分别被称为鱼形智能机、蛇形智能机、狗形智能机,甚至是人形智能机。甚至可以直接简称为智能鱼机、智能蛇机、智能狗机、智能人机等,这样表述更加简洁明了。
智能手机同样经常被简称为智能机,不过这种简称不会引起太多混淆,因为上下文通常能明确其含义。目前,智能机正在迅速普及,未来有望走进千家万户。相比之下,机器人这一称呼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困扰,因此或许应该考虑对其进行调整。